- 颈椎力学平衡枕治疗老年颈性眩晕60例临床观察
- 作者:宋晓光|发布时间:2009-11-27|浏览量:465次
摘要:目的 观察颈椎力学平衡枕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用颈椎力学平衡枕治疗,对照组60例用颈椎牵引治疗,均治疗30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6.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情况,治疗组颈椎生理曲度存在率66.6%,对照组为28.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力学平衡枕治疗老年颈椎眩晕疗效良好。河南省中医院骨病科宋晓光
关键词:颈椎力学平衡枕;颈椎病;眩晕;颈椎生理弯曲
颈性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常见症状,老年患者多以此症为主要表现,本病随着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转移,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治疗难度加大,轻者头晕恶心,重者出现卒倒,从而诱发多种相关病变综合症。我们依据生物力学理论,分析了颈椎病发病过程中的力学因素,其中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与本病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据此我们研制了一种新的物理疗法手段用于治疗本病,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1.1诊断标准 参照1993年全国第三界颈椎病专题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①颈性眩晕、眩晕发作与颈部活动有关;②旋颈征阳性;③X?ray示颈椎间隙变窄、生理曲度改变,钩椎关节增生。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以眩晕为主要症状,③年龄在60~80岁之间。
1.3排除标准 ①排除梅尼埃病、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②有其他严重疾病者,如颈内肿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③年龄在80岁以上依从性差者。
宋晓光,男,1960年生,河南省中医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骨关节病研究,郑州市东风路6号河南省中医院骨一科邮编450002 Tel:13598050996 E-mail: yyafei@yeah.net
1.4临床资料 2004年6月~2008年6月,在我院门诊就诊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62岁,平均年龄65.8岁;颈椎病病史,最长28年,最短6年,平均
9.5年;出现眩晕最长时间4年,最短5个月;椎动脉型颈椎病45例,混合型
颈椎病15例。对照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60岁,平均年龄64.5岁。颈椎病史最长30年,最短6年,平均10年,出现眩晕时间最长4年,最短6个月;椎动脉型颈椎病43例,混合型颈椎病17例。两组年龄、性别、病史、分型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治疗组 治疗仪器采用作者自行设计由郑州赛福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颈椎力学平衡枕(豫郑食药监械准字2004第1260001号),该枕形状呈三棱椎体,截面是不等边三角形。根据患者身高的不同及耐受性的差异,可分别选择低、中、高三种边使用;一般初使用者,从低边开始,随着逐渐适应,可不断增加高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舒适度来选用。使用时患者应仰卧在床上,去掉枕头,将颈椎力学平衡枕选择好高度边放在颈后部,静卧15-30分钟,每日2次。30天一疗程,休息1天后,开始下一疗程。(附图:颈椎力学平衡枕实物图和患者治疗实况图)
图1 图2
对照组 治疗器选用颈椎牵引椅(由河南省富瑞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采用坐位牵引,牵引重量4?8公斤,从小重量开始,逐渐适应后,可增加重量;牵引时间,每次30?40分钟,每2日治疗一次,30日为一疗程。牵引角度为颈前倾15°。
3、疗效观察
3.1观察方法 两组均为30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3个月后随访,评定治疗眩晕的疗效。治疗前后分别拍颈椎侧位X-ray片,观察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注意观察有无不安全因素存在。
3.2疗效评定标准依据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疗效标准[2]及1993年全国颈椎病专题会议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分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显效:眩晕消失、恢复正常生活、随访无复发;有效:眩晕减轻,对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复发次数减少,随访时有时复发;无效:眩晕无减轻,或经常反复发作,影响日常生活。眩晕症状积分,无眩晕症状为0分;间断发作,每周3次以内,为1分;间断发作,每周多于3次,少于7次,为2分;频繁发作,每周多于7次,为3分;持续眩晕,影响日常生活,为4分;严重眩晕,生活不能自理为5分。
3.3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²检验。
4、结 果
4.1、两组临床疗效
两组患者经用上述方法治疗2个疗程,并随访3个月以上。按上述效数标准评定,其治疗效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率(?)
治疗组 60 42 12 6 90%
对照组 60 16 24 20 66.6%
注:与对照组比较x2值为9.26,则P<0.05
4.2、两组治疗前后颈曲存在率比较
两组治疗前颈曲存在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颈曲存在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颈曲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颈曲存在 颈曲变直 颈曲反弓 颈曲存在效率(?)
治疗组 60 10(40) 32(16) 18(4) 16.6(66.6)
对照组 60 11(17) 33(30) 18(13) 18.3(28.3)
注 1、颈曲存在率比较(x2值为578.41> x20.05>1则P<0.05)
2、括号内的数据为治疗后的数据
4.3、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积分比较 见表3
两组治疗前眩晕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眩晕积分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积分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60 3.46±1.27 1.37±1.82
对照组 60 3.37± 1.24 2.65±1.53
治疗后与对照积分比较t=2.01则p<0.05
不良反应:治疗组有3例患者,在初次使用时有颈部不适,后经调整治疗边的高度,减少治疗时间,待适应后不适消失,未发现不安全因素。
5、讨 论
5.1 病因 颈性眩晕的是由于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其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颈椎的退行性病变和颈部的慢性劳损,特别是较长时间的不正确坐姿可使颈椎的生理曲度改变,使椎间盘的退变过程加速,促进小关节的增生,从而造成压迫症状而发病【3】。椎动脉供血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有密切的关系。本组病例生理曲度异常占82.5%,与眩晕的发生有相关性。这是因为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弓,使椎动脉受到一定的拉伸作用,血管壁的张力增大,血流通过性降低,这是影响椎动脉供血的一个因素。另外,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改变了颈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对应关系,易受到颈部活动的影响,而产生颈椎间关节的松动与不稳,从而刺激椎动脉产生血管痉挛。
5.2 作用机制 颈椎力学平衡枕采用力学纠偏原理,人体仰卧位在颈椎后部加上一个力学支点,靠头部自身的重量,使颈椎产生一个前凸的弯曲力和轴向牵引力,使得颈部肌肉前后受力趋于平衡,从而使颈椎间盘得到休息和功能恢复。力学平衡枕支点的高度不同,就决定了作用力大小的差异,所以设计有三种不同的高度边供选用,既考虑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耐受性,又考虑作用力的可靠性,能针对性的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改善椎动脉供血,缓解颈部肌肉痉挛,从而调整颈椎受力平衡,恢复颈椎生理曲度。
5.3 防止复发探讨 颈椎病之所以反复复发,主要是由于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位,不仅使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而且也使颈部肌肉长期处于非协调受力状态,颈后部肌肉和韧带易受牵拉劳损,椎体前缘相互磨损、增生,再加上扭转、侧屈过度,进一步导致劳损,致使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易于发生颈椎病。颈椎力学平衡枕不但有牵引器的作用,能使颈椎间盘得到休息和功能恢复,缓解颈部肌肉痉挛和肌肉的牵拉,而且具有调整颈椎失衡状态,能有效的恢复颈部的生理曲度,使用方便,安全有效,长期使用无不良反应,并能有效的防止复发,是一种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理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