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屈建强主任医师
-
医院: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科室:
神经外科
- 谈谈面肌痉挛
- 作者:屈建强|发布时间:2009-08-05|浏览量:578次
面肌痉挛亦称面肌抽搐,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故又称偏侧面肌痉挛症,是一侧面神经受激惹而产生的功能紊乱症候群。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双侧罹患者很少,约占4%。多在中年起病,女性好发,男女之比为2∶3。发病率约占人群之64/100000。此病早在16世纪初我国医书《审视瑶函》中就有记载,但由于不清楚病因病理,长期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痉挛开始多起于上、下眼睑,逐渐向面颊及整个半侧面部发展,逆向发展的较少见。可因疲劳、紧张而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一般睡眠中不发作,但也有10%的患者在睡眠仍有抽动。发展到晚期时肌力逐渐减弱,最终以半侧面瘫而告终。频繁发作的痉挛使病人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惧怕参加社交活动和在公众场合露面,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屈建强
很多原因可以导致面肌痉挛,如:血管压迫面神经,面神经炎(Bell’s麻痹)恢复期,桥小脑角的占位病变如肿瘤、动脉瘤,小脑的血管畸形,面部多动症等。大致可分为2类 1、血管性因素:血管压迫被认为是面肌痉挛的主要诱因,指的是面神经出脑干的起始段被走行的小血管(主要是小动脉)所压迫或激惹。据研究,90%以上的面积痉挛患者是由于此种原因造成。 2、非血管因素:临床常见的有乳突炎,桥小脑角肿瘤(如胆脂瘤和听神经瘤),以及脑炎,蛛网膜囊肿,多发性硬化,蛛网膜粘连等。
根据典型的面部抽搐状态,不伴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一般诊断不难,但应注意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或者炎症性病变,尤其是30岁以下患者,应及时进行神经系统全面检查,必要时应进行乳突、颅骨X线摄片,头颅CT及MRI检查,因为面部痉挛常常是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危险信号。
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方法很多,各有利弊,临床上应根据病人情况和医疗条件灵活选用。
1、药物治疗:各种镇静、安定、抗癫痫类药物如安定、鲁米那和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对少数患者可减轻症状;
2、理疗:采用钙离子透入疗法或平流电剌激,对部分病人可减轻症状。近年来采用的射频治疗,用射频热凝法中断面神经的传导功能,使抽搐停止发作,术后可有轻度面瘫,但一般在3~6月内瘫痪可以恢复;
3、局部注射疗法:常用的有A型肉毒毒素注射疗法,三联注射疗法,乙醇注射疗法,其原理就是将药物注射到面神经的走行路径上,阻断面神经的传导功能,从而达到缓解面肌痉挛的目的,但是这种疗法一般会引起轻度的面瘫;
4、手术治疗:国外学者在1966年提出,面神经被邻近的小动脉压迫是面肌痉挛的主要诱因,并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此后,颅内显微血管减压术成为了国际上神经外科最常用的方法。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患侧耳后直切口,长约5cm,在枕骨做一直径约2.5cm的骨窗,在显微镜下探查面神经及其比邻关系,找到压迫(责任)血管,用人工材料将其与面神经隔离开,从而达到阻断神经所受到的刺激,整个手术在1小时内完成,平均住院10天。
其余的手术方式还有:面神经干压榨和分支切断术,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垂直段梳理术,颅内面神经干梳理术等。
随访发现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有效率可达98%,部分病人在随访期间可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乃至痊愈,少数病人症状于术后半年才完全消失。微血管减压术死亡率极低,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有:恶心、呕吐、听力下降、面部感觉障碍及眩晕等症状,绝大数病人可在术后两周内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