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可通过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咳嗽打喷嚏、头痛乏力、发热畏寒等症状判断。感冒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通常具有自限性。
1、鼻塞流涕鼻腔黏膜充血水肿导致通气受阻,初期为清水样鼻涕,后期可能转为黏稠脓涕。这与病毒刺激鼻黏膜分泌增多有关,区别于过敏性鼻炎的突发性喷嚏。可观察是否伴随打喷嚏或嗅觉减退,但无须使用抗生素。
2、咽喉肿痛咽部淋巴组织对病毒入侵产生炎症反应,表现为吞咽疼痛、咽干发痒。检查可见咽后壁充血或滤泡增生,但无化脓性分泌物。需与链球菌性咽炎鉴别,后者常伴高热和颈部淋巴结肿大。
3、咳嗽打喷嚏呼吸道神经末梢受刺激引发的反射动作,干咳多见,若出现黄痰需警惕细菌感染。病毒性感冒的喷嚏呈阵发性,与持续接触过敏原导致的过敏性喷嚏不同。咳嗽超过两周应排查支气管炎。
4、头痛乏力炎性介质释放引发全身症状,表现为前额或太阳穴胀痛,肌肉酸痛明显。体温正常者也可能出现倦怠感,这与病毒血症消耗体能有关。但持续头痛伴呕吐需排除颅内感染。
5、发热畏寒体温调节中枢受致热原影响,成人多呈低热,儿童可能超过39℃。寒战是体温上升期的代偿反应,若出现高热不退或皮疹需鉴别流感与麻疹。物理降温时避免酒精擦浴。
感冒期间建议保持每日2000毫升温水摄入,选择小米粥、百合银耳羹等易消化食物。居家使用加湿器维持50%湿度,盐水漱口每日3次有助于缓解咽痛。观察3天症状无改善或出现胸痛、呼吸困难时,应及时到呼吸内科就诊。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保证7小时以上睡眠有助于免疫功能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