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出血可能由外伤、凝血功能障碍、血管异常、消化道疾病、妇科疾病等原因引起。老出血通常表现为反复或持续性的出血现象,可能伴随贫血、乏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1、外伤皮肤或黏膜反复受到外力摩擦、撞击可能导致老出血。常见于长期卧床患者皮肤受压部位、口腔溃疡反复破损等。日常需注意保护易损部位,使用软垫减少摩擦,保持创面清洁干燥。若外伤性出血难以控制,需排查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等潜在问题。
2、凝血功能障碍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会导致凝血机制异常。这类出血多表现为皮下瘀斑、关节腔出血或术后渗血不止。确诊需进行凝血四项、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等。治疗包括输注凝血因子、调整抗凝药物剂量等,需严格遵医嘱监测凝血指标。
3、血管异常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静脉曲张等血管结构异常易引发反复出血。常见鼻出血、牙龈出血或消化道出血,皮肤可见蜘蛛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造影可明确病变范围,治疗可采用激光凝固、硬化剂注射等介入手段,严重者需手术切除病变血管。
4、消化道疾病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结肠息肉等消化道病变是慢性失血常见原因。可能伴随黑便、呕血或便血,胃镜肠镜检查可确诊。治疗需根除幽门螺杆菌、内镜下止血或手术切除病灶,同时需纠正贫血,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
5、妇科疾病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疾病会导致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长期失血可能引起面色苍白、心悸等贫血症状。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包括激素调节、宫腔镜手术等。经期需避免剧烈运动,适量补充含铁食物。
反复出血患者应记录出血频率、部位和出血量,就诊时提供详细病史。日常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影响凝血药物,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K的绿叶蔬菜。贫血者可遵医嘱补充铁剂、叶酸等造血原料。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血常规检查,监测血红蛋白变化,出血加重或出现头晕等休克前兆需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