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性发作主要表现为突发性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等症状,可能由脑损伤、遗传因素、代谢异常、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病变等原因引起。癫痫发作时需保持患者安全,避免二次伤害,发作后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脑损伤脑外伤、脑肿瘤等结构性损伤可能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患者除抽搐外,常伴有头痛或局部神经功能缺损。需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治疗可选用左乙拉西坦片、丙戊酸钠缓释片等抗癫痫药,严重者需手术切除病灶。
2、遗传因素部分癫痫综合征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如青少年肌阵挛癫痫。这类患者多在青春期发病,表现为晨起时肢体抽动。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常用拉莫三嗪分散片、托吡酯片等药物控制发作,需长期规律服药。
3、代谢异常低血糖、低血钙等电解质紊乱可诱发急性症状性发作。发作前多有出汗、心悸等前驱症状,血液生化检查可确诊。纠正原发病因后症状多能缓解,必要时可临时使用地西泮注射液终止发作。
4、中枢感染脑炎、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可引起热性惊厥或持续性癫痫。多伴随发热、颈强直等感染征象,脑脊液检查可明确诊断。除抗感染治疗外,可联合苯巴比妥钠注射液控制抽搐发作。
5、脑血管病变脑梗死或脑动脉畸形可能导致局部脑组织异常放电。中老年患者突发抽搐伴偏瘫时需警惕,脑血管造影有助于诊断。急性期可用甘露醇注射液减轻脑水肿,长期预防可服用卡马西平片。
癫痫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饮酒等诱发因素。饮食需均衡营养,适当增加富含镁元素的食物如坚果、绿叶蔬菜。发作期间应移除周围危险物品,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窒息,记录发作持续时间及表现特征,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定期复查脑电图评估病情,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