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子宫脱垂是分娩后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甚至脱出阴道口外的现象,可能与盆底肌松弛、分娩损伤、腹压增加、先天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可通过盆底康复训练、子宫托、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
1、盆底肌松弛妊娠和分娩会导致盆底肌肉及韧带过度拉伸,失去支撑力。建议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肌力,避免提重物,严重时需结合电刺激治疗。
2、分娩损伤难产、产程延长或器械助产可能直接损伤盆底组织。产后应尽早评估盆底功能,必要时使用子宫托临时支撑,配合生物反馈治疗。
3、腹压增加慢性咳嗽、便秘或长期负重会增加腹腔压力。需治疗原发病,保持排便通畅,可遵医嘱使用补中益气丸、黄芪颗粒等中成药调理。
4、先天发育异常胶原蛋白代谢异常或结缔组织薄弱者易发生脱垂。轻症采用盆底肌锻炼,中重度需考虑曼氏手术或子宫骶骨固定术等术式。
日常避免久站久蹲,摄入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的食物促进组织修复,定期复查评估脱垂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