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肿瘤主要表现为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部肿块、贫血等症状。肠道肿瘤可能与遗传因素、长期高脂饮食、慢性肠道炎症、肠道息肉恶变、环境致癌物暴露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体重下降、肠梗阻、黏液便、里急后重、乏力等症状。
1. 便血便血是肠道肿瘤的常见症状,血液可能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与粪便混合或附着于表面。肠道肿瘤引起的便血通常由肿瘤表面溃破或侵犯血管导致,需与痔疮出血鉴别。结肠镜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关键,可配合粪便隐血试验筛查。治疗需根据肿瘤分期选择手术切除、化疗或靶向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卡培他滨片、奥沙利铂注射液、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等。
2. 排便习惯改变肠道肿瘤可能导致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出现排便不尽感、粪便变细等改变。肿瘤生长可能阻碍肠腔或刺激肠壁神经丛,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功能。症状持续超过两周应进行肠镜检查,必要时取活检明确性质。早期肿瘤可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进展期需行根治性手术联合辅助化疗。
3. 腹痛腹痛多表现为隐痛或胀痛,位置与肿瘤部位相关,右半结肠肿瘤常为右下腹钝痛,左半结肠肿瘤可能引起绞痛。疼痛机制涉及肿瘤浸润神经、肠管梗阻或继发感染。腹部CT可评估肿瘤范围及转移情况,疼痛管理需结合病因治疗,可使用塞来昔布胶囊缓解炎症性疼痛,严重梗阻需急诊手术解除。
4. 腹部肿块腹部触及质硬肿块多见于进展期肠道肿瘤,肿块可能固定或伴有压痛。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可判断肿块来源,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能明确病理诊断。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局部进展期肿瘤可术前采用FOLFOX方案化疗缩小病灶,术后需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如CEA监测复发。
5. 贫血慢性失血导致的缺铁性贫血是肠道肿瘤的全身表现,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症状。血液检查显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代谢指标异常。纠正贫血需治疗原发病,同时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片,严重贫血可输注浓缩红细胞。肿瘤根治后贫血多能逐步改善,但需警惕骨髓转移引起的贫血。
日常应注意保持膳食纤维摄入,适量食用西蓝花、燕麦等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避免腌制、烧烤类食品。规律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肠道蠕动。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或排便异常持续两周以上,应及时至消化内科或普外科就诊,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1-2年进行粪便隐血筛查,高风险人群需定期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