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介入治疗可能引起发热、腹痛、肝功能异常、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副作用。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向肿瘤供血动脉注入化疗药物或栓塞剂的方法,在抑制肿瘤生长的同时可能对正常组织造成影响。
1、发热介入治疗后48小时内出现低热较常见,与肿瘤组织坏死吸收有关。体温多在37.5-38.5摄氏度之间,持续1-3天可自行缓解。若体温超过39摄氏度或持续不退,需警惕感染可能。患者应多饮水保持尿量,避免着凉。
2、腹痛栓塞剂导致肝包膜牵拉或胆囊缺血可引起右上腹隐痛,通常3-5天逐渐减轻。疼痛明显时可采取屈膝侧卧位缓解,避免剧烈咳嗽或突然体位变化。持续性剧痛可能提示胆囊穿孔等并发症,需立即就医。
3、肝功能异常治疗可能导致转氨酶暂时性升高,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术后1-2周达到峰值,多数1个月内恢复。期间应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限制高蛋白饮食。严重者可能出现黄疸或腹水,需监测凝血功能。
4、恶心呕吐化疗药物刺激延髓呕吐中枢所致,多发生于术后6小时内。可提前使用止吐药物预防,呕吐期间采取少量多餐方式进食流质。持续呕吐超过24小时可能导致脱水,需静脉补液治疗。
5、骨髓抑制化疗药物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通常出现在治疗后7-14天,需每周复查血常规。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防止磕碰出血。重度骨髓抑制需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
介入治疗后应保持穿刺点干燥24小时,1周内避免提重物。饮食以低脂高维生素为主,适量补充优质蛋白促进肝细胞修复。术后1个月复查增强CT评估疗效,期间出现持续高热、呕血或意识改变需急诊处理。定期随访监测甲胎蛋白和肝功能指标,配合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可提高远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