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可能由病毒感染、酒精性肝损伤、药物或毒物作用、自身免疫异常、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肝炎通常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1. 病毒感染甲型、乙型、丙型等肝炎病毒是常见致病因素。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可能导致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临床常用恩替卡韦分散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进行抗病毒治疗。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避免高脂饮食。
2. 酒精性肝损伤长期过量饮酒会破坏肝细胞膜结构,导致酒精性脂肪肝发展为肝炎。典型症状包括肝区隐痛和谷氨酰转肽酶升高。治疗需严格戒酒,配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等护肝药物,补充维生素B族改善代谢。
3. 药物或毒物作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过量或工业毒物接触可引发中毒性肝炎。特征为转氨酶急剧升高伴凝血异常。立即停用致病物质是关键,必要时采用乙酰半胱氨酸颗粒解毒,重症需血液净化治疗。
4. 自身免疫异常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细胞会导致自身免疫性肝炎,多见于中年女性。血清抗核抗体阳性是重要标志。常用泼尼松龙片联合硫唑嘌呤片调节免疫,定期监测肝功能变化。
5. 代谢性疾病遗传性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等代谢障碍疾病会引起铜铁沉积损伤肝脏。需低铜低铁饮食,采用青霉胺胶囊促进金属排泄,严重者需肝移植手术。
肝炎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每日蛋白质摄入控制在每公斤体重1-1.5克,优先选择鱼类和豆制品。避免腌制、烧烤等加工食品,禁食野生蘑菇等可能含肝毒素的食物。适度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或腹水等表现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