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情描述:
- 我女儿一周了,现在的身高是74cm,体重10kg,已经会走路了,长了八颗牙,会叫爸爸妈妈奶奶了。枕秃后脑勺有一圈,头顶两侧不长头发,看着身体健壮。就是晚上睡觉老动,去医院被医生诊断为佝偻病,现在吃伊可新和三精葡萄糖酸钙,请问患佝偻病的有什么结果?现在吃补药还来得及吗?必须是太阳直晒皮肤吗?胸部两下侧深陷进去了,开始时头前额两侧鼓出来(现在吃了伊可新后已经没有了)。但是现在走路时也没有发现腿变形呀?是不是以后慢慢会显现出来?真是愁死了。!
- 真是佝偻病,需要补维生素D的,我家姑娘用的是小施尔康.不要直晒太阳的,那样会把孩子晒坏的.最好在上午10点、下午5点之后再带孩子晒太阳。
- 不要太担心,我的宝宝现在是七个月,在他四个月大的时候也是发现有枕秃,左胸肋骨突出,去医院检查是佝偻病,补了针D3然后医生就让他吃迪巧的钙化开了吃的,晒太阳。一般不会有什么的,现在宝宝就好多了。你的宝宝都一岁了,给他煮骨头汤喝,在煮的时候加醋,这样是最利于钙的吸收,然后给他吃虾皮,医生说虾皮才是含钙最高的。不单单是药补,最好的是能食补。所以不要太担心,慢慢的就好了,不会有后遗症的。
- 应该是佝偻病,孩子现在还小,可以纠正,补充维生素D,多晒太阳,多运动,小宝宝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被动运动。
- 在我国,佝偻病目前仍是婴幼儿的常见病。本病的原因是维生素口不足,使体内钙、磷代谢失常,钙盐不能正常地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分,以致骨骼发生病变,同时可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对小儿的健康危害较大。因此,积极防治狗楼病,是儿科医疗保健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病的发生与季节、气候、喂养方式、出生情况、生活习惯、环境卫生等因素有关。因此,只要作好科学育儿和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开展系统保健管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佝偻病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控制的。为了更好地开展本病的防治工作,提出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一、预 防佝偻病的预防应从围生期开始,以1岁以内小儿为重点对象、并应系统管理到3岁。即作到“抓早、抓小、抓彻底”。应进行广泛宣传教育,使母亲学到有关的知识。(一)胎儿期的预防:妊娠后期(即7、8、9三个月),胎儿对维生素口和钙、磷的需要量不断增加。因此,作好孕期保健非常重要。1.孕妇应经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2.饮食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3.努力防治妊娠并发症,对患有低钙血症或骨软化症的孕妇应积极治疗。4.冬春季妊娠或体弱多病者可于妊娠7一9个月投给维生素D10一20万单位,1次或分次口服或肌注,同时服用钙剂。(二)新生儿期的预防:1.加强护理,提倡母乳喂养,并尽早开始晒太阳。2.对早产儿、双胎儿、人工喂养儿或冬季出生的小儿可进行药物预防。于生后1一2周开始,每日口服维生素D500一1,000单位,连续服用。不能坚持口服者可给维生素D10一20万单位1次肌注(可维持1一2个月)。(三)婴幼儿期的预防:此期生长发育速度快,较易发生狗楼病,必须坚持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1. 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小儿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区,人工喂养者可用维生素D 奶。2.多晒太阳是防治佝偻病的简便有效措施,应广泛宣传大力推广,尽量暴露皮肤并逐渐增加晒太阳的时间。平均每日户外活动应在1小时以上。3. 对体弱儿或在冬春季节,应用维生素口预防仍是重要方法。一般维生素口每日生理需要量为400一800单位,如不能保证生理需要量;可定期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一般北方小儿可给20一4O万单位,南方小儿可给10一20万单位,于冬季1次口服或肌注,高发病地区,可在冬春季两次给药。一般可不加服钙剂,但对有低钙抽搐史或以淀粉为主食者补给适量的钙剂是必要的。二、诊 断1961年在黑龙江召开的全国儿科学术会议制订了佝偻病的诊断标准,以后在1977年和1980年两次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会议作了修订。为便于开展防治工作,现再修订如下:(一)临床分度:佝偻病的主要病理是骨样组织增生、骨基质钙化不良等骨胳变化。依据骨骼改变体征的程度可分为:1.轻度:可见颅骨软化、囱门增大、轻度的方颅、串珠、胁软骨沟等改变。2.中度:可见典型的串珠、手镯、肋软骨沟、轻度或中度的鸡胸、漏斗胸、O或X 型腿,也可有囱门晚闭、出牙迟缓等明显的改变。3.重度:可见明显的肋软骨沟、鸡胸、漏斗胸、脊柱畸型、()或调型腿、病理性骨折等严重改变。(二)临床分期本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依据年龄、病史、症状、体征、调线及血生化等项综合资料可分为活动期(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无条件作调线及血生化检查者,可只根据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初期:多自3个月左右开始发病。早期常有非特异的神经精神症状如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枕秃也较常见。同时可有轻度的骨骼改变体征。调线片可无异常或见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干髓端稍增宽。血生化改变轻微,血钙、血磷正常或稍低,硷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2.激期:常见于3个月至2岁的小儿。有明显的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症状。同时可有中度的骨忧改变体征。调线片可见临时钙化带模糊消失,干骺端增宽,边缘不整呈云絮状,毛刷状或杯口状,骨骺软骨加宽。血钙、血磷均降低,硷性磷酸酶增高。3.恢复期:活动期经晒太阳或维生素口治疗后)症状消失,体征逐渐减轻、恢复。调线片可见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加厚。血钙、血磷、硷性磷酸酶恢复正常。4.后遗症:多见于3岁以后的小儿。经治疗或自然恢复,症状消失,骨骼改变不再进展。调线及血生化检查正常,仅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治愈标准:症状已消失1一3个月,体征减轻或恢复正常,观察3一6个月无变化。轻、中度者一般不留后遗症。重度者可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调线及血生化检查正常,或仅表现有临时钙化带增宽、密度加厚。三、治 疗本病治疗目的在于控制活动期,防止畸形和复发。所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综合治疗是重要的。(一)活动期的治疗1.一般疗法:加强护理,合理喂养,坚持经常晒太阳,并应积极防治并发症。2.药物疗法:初期每日口服维生素D5千-1万单位,连服1个月。不能坚持口眼者可肌注维生素D。每次40万单位(或口沁0万单位),连用1-2次,每次间隔1个月。激期每臼口服维生素D1一2万单位,连服:个月。不能坚持口服者可肌注维生素D2每次40万单位(或D330万单位),连用2一3次,每次间隔1个月。在上述维生素口治疗的同时,给予适量的钙剂、维生素乙已A等辅助药物,对改善症状,促进骨骼发育是有益的。治疗后3个月不好转者,应查找原因。切不可过多使用维生素D,以防中毒。(二)恢复期的治疗:在夏秋季多晒太阳即可,冬季给予维生素D10-20万单位1次口服或肌注,以防来年春季复发。(三)后遗症的治疗:不需药物治疗。应加强体格锻炼,对骨骼畸形可采取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法矫正。胸部畸形可作腹卧位抬头展胸运动。下肢畸形可作肌肉按摩(O型腿按摩外侧肌群,调型腿按摩内侧肌群),增加肌张力,协助畸形的恢复。附件1:有关询倭病的症状和体征说明一、症状(一)夜惊:经常干睡眠中惊跳,或轻微刺激即惊醒并常常哭闹。(二)多汗:头部经常出汗,有酸臭味,每睡必浸湿枕头,与室温、季节、衣着等无关。(三)烦燥不安:易兴奋、爱哭闹,好发脾气,失去正常小儿活泼性。上述症状虽非本病特异症状,但多见于佝偻病活动期,如除外其他因素影响,结合有轻度骨骼改变体征,可作为早期诊断参考。二、体征(一)颅骨软化:表现囱门增大边缘变软,或颗枕部按之呈乒乓球样弹力性软化(乒乓颅)。(二)方颅:额骨、顶骨向双侧对称性隆起,头颅似方形或鞍形。(三)出牙迟缓:生后10个月未出牙。(四)囱门晚闭:18个月后前囱仍未闭合。(五)枕秃:因多汗刺激枕部经常摩擦形成环形脱发区。(六)串珠: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骨样组织增生呈钝圆形隆起,上下排列如串珠状。(七)肋软骨沟:肋骨软化受隔肌牵拉向胸壁内陷形成横沟,检查时以仰卧位为准。(八)鸡胸:胸骨软化向前突出如“鸡胸”。(九)漏斗胸:剑突内陷呈“漏斗”状。(十)脊柱畸形:会坐者脊椎骨向后突起或明显侧弯,检查时应注意体位以免误诊。(十一)手镯:腕部骨样组织增生呈钝圆形隆起。(十二)下肢畸形:会走者两下肢因重力牵拉形成“O”或“r’型腿。O型腿:立体时两足靠拢,查两膝关节距离,3厘米以下为轻度,3一6厘米为中度,6厘米以上为重度。调型腿:立位时两膝关节靠拢,查两踩之间距离,轻、中、重度判定标准同0型腿。附件2:维生素口中毒的防治长期大量服用或短期超量误服或对维生素口过于敏感,可导致中毒。轻者或早期表现可有低热、烦躁、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口渴、无力等。重者或晚期可出现高热、多尿、少尿、脱水、嗜睡、昏迷、抽搐等症状。严重者可因高钙血症和肾功能衰竭而致死。实验室检查可见血钙、尿钙增加,尿蛋白或血中尿素氮增加。调线表现长骨临时钙化带过度钙化,密度增高,骨皮质增厚,其他组织器官可出现异位钙化灶。治疗:立即停用维生素D,处理高钙血症,要限制钙盐摄入,给利尿剂加速钙的排泄,同时应用强的松抑制肠道对钙的吸收。除严重者有不可逆的肾损害外,效果多良好。预防:应做好佝偻病防治的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大力提倡多晒太阳。用维生素口防治时应注意掌握剂量和时间,并应密切观察。在我国,佝偻病目前仍是婴幼儿的常见病。本病的原因是维生素口不足,使体内钙、磷代谢失常,钙盐不能正常地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分,以致骨骼发生病变,同时可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对小儿的健康危害较大。因此,积极防治狗楼病,是儿科医疗保健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病的发生与季节、气候、喂养方式、出生情况、生活习惯、环境卫生等因素有关。因此,只要作好科学育儿和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开展系统保健管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佝偻病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控制的。为了更好地开展本病的防治工作,提出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一、预 防佝偻病的预防应从围生期开始,以1岁以内小儿为重点对象、并应系统管理到3岁。即作到“抓早、抓小、抓彻底”。应进行广泛宣传教育,使母亲学到有关的知识。(一)胎儿期的预防:妊娠后期(即7、8、9三个月),胎儿对维生素口和钙、磷的需要量不断增加。因此,作好孕期保健非常重要。1.孕妇应经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2.饮食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3.努力防治妊娠并发症,对患有低钙血症或骨软化症的孕妇应积极治疗。4.冬春季妊娠或体弱多病者可于妊娠7一9个月投给维生素D10一20万单位,1次或分次口服或肌注,同时服用钙剂。(二)新生儿期的预防:1.加强护理,提倡母乳喂养,并尽早开始晒太阳。2.对早产儿、双胎儿、人工喂养儿或冬季出生的小儿可进行药物预防。于生后1一2周开始,每日口服维生素D500一1,000单位,连续服用。不能坚持口服者可给维生素D10一20万单位1次肌注(可维持1一2个月)。(三)婴幼儿期的预防:此期生长发育速度快,较易发生狗楼病,必须坚持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1. 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小儿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区,人工喂养者可用维生素D 奶。2.多晒太阳是防治佝偻病的简便有效措施,应广泛宣传大力推广,尽量暴露皮肤并逐渐增加晒太阳的时间。平均每日户外活动应在1小时以上。3. 对体弱儿或在冬春季节,应用维生素口预防仍是重要方法。一般维生素口每日生理需要量为400一800单位,如不能保证生理需要量;可定期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一般北方小儿可给20一4O万单位,南方小儿可给10一20万单位,于冬季1次口服或肌注,高发病地区,可在冬春季两次给药。一般可不加服钙剂,但对有低钙抽搐史或以淀粉为主食者补给适量的钙剂是必要的。二、诊 断1961年在黑龙江召开的全国儿科学术会议制订了佝偻病的诊断标准,以后在1977年和1980年两次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会议作了修订。为便于开展防治工作,现再修订如下:(一)临床分度:佝偻病的主要病理是骨样组织增生、骨基质钙化不良等骨胳变化。依据骨骼改变体征的程度可分为:1.轻度:可见颅骨软化、囱门增大、轻度的方颅、串珠、胁软骨沟等改变。2.中度:可见典型的串珠、手镯、肋软骨沟、轻度或中度的鸡胸、漏斗胸、O或X 型腿,也可有囱门晚闭、出牙迟缓等明显的改变。3.重度:可见明显的肋软骨沟、鸡胸、漏斗胸、脊柱畸型、()或调型腿、病理性骨折等严重改变。(二)临床分期本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依据年龄、病史、症状、体征、调线及血生化等项综合资料可分为活动期(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无条件作调线及血生化检查者,可只根据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初期:多自3个月左右开始发病。早期常有非特异的神经精神症状如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枕秃也较常见。同时可有轻度的骨骼改变体征。调线片可无异常或见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干髓端稍增宽。血生化改变轻微,血钙、血磷正常或稍低,硷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2.激期:常见于3个月至2岁的小儿。有明显的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症状。同时可有中度的骨忧改变体征。调线片可见临时钙化带模糊消失,干骺端增宽,边缘不整呈云絮状,毛刷状或杯口状,骨骺软骨加宽。血钙、血磷均降低,硷性磷酸酶增高。3.恢复期:活动期经晒太阳或维生素口治疗后)症状消失,体征逐渐减轻、恢复。调线片可见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加厚。血钙、血磷、硷性磷酸酶恢复正常。4.后遗症:多见于3岁以后的小儿。经治疗或自然恢复,症状消失,骨骼改变不再进展。调线及血生化检查正常,仅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治愈标准:症状已消失1一3个月,体征减轻或恢复正常,观察3一6个月无变化。轻、中度者一般不留后遗症。重度者可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调线及血生化检查正常,或仅表现有临时钙化带增宽、密度加厚。三、治 疗本病治疗目的在于控制活动期,防止畸形和复发。所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综合治疗是重要的。(一)活动期的治疗1.一般疗法:加强护理,合理喂养,坚持经常晒太阳,并应积极防治并发症。2.药物疗法:初期每日口服维生素D5千-1万单位,连服1个月。不能坚持口眼者可肌注维生素D。每次40万单位(或口沁0万单位),连用1-2次,每次间隔1个月。激期每臼口服维生素D1一2万单位,连服:个月。不能坚持口服者可肌注维生素D2每次40万单位(或D330万单位),连用2一3次,每次间隔1个月。在上述维生素口治疗的同时,给予适量的钙剂、维生素乙已A等辅助药物,对改善症状,促进骨骼发育是有益的。治疗后3个月不好转者,应查找原因。切不可过多使用维生素D,以防中毒。(二)恢复期的治疗:在夏秋季多晒太阳即可,冬季给予维生素D10-20万单位1次口服或肌注,以防来年春季复发。(三)后遗症的治疗:不需药物治疗。应加强体格锻炼,对骨骼畸形可采取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法矫正。胸部畸形可作腹卧位抬头展胸运动。下肢畸形可作肌肉按摩(O型腿按摩外侧肌群,调型腿按摩内侧肌群),增加肌张力,协助畸形的恢复。附件1:有关询倭病的症状和体征说明一、症状(一)夜惊:经常干睡眠中惊跳,或轻微刺激即惊醒并常常哭闹。(二)多汗:头部经常出汗,有酸臭味,每睡必浸湿枕头,与室温、季节、衣着等无关。(三)烦燥不安:易兴奋、爱哭闹,好发脾气,失去正常小儿活泼性。上述症状虽非本病特异症状,但多见于佝偻病活动期,如除外其他因素影响,结合有轻度骨骼改变体征,可作为早期诊断参考。二、体征(一)颅骨软化:表现囱门增大边缘变软,或颗枕部按之呈乒乓球样弹力性软化(乒乓颅)。(二)方颅:额骨、顶骨向双侧对称性隆起,头颅似方形或鞍形。(三)出牙迟缓:生后10个月未出牙。(四)囱门晚闭:18个月后前囱仍未闭合。(五)枕秃:因多汗刺激枕部经常摩擦形成环形脱发区。(六)串珠: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骨样组织增生呈钝圆形隆起,上下排列如串珠状。(七)肋软骨沟:肋骨软化受隔肌牵拉向胸壁内陷形成横沟,检查时以仰卧位为准。(八)鸡胸:胸骨软化向前突出如“鸡胸”。(九)漏斗胸:剑突内陷呈“漏斗”状。(十)脊柱畸形:会坐者脊椎骨向后突起或明显侧弯,检查时应注意体位以免误诊。(十一)手镯:腕部骨样组织增生呈钝圆形隆起。(十二)下肢畸形:会走者两下肢因重力牵拉形成“O”或“r’型腿。O型腿:立体时两足靠拢,查两膝关节距离,3厘米以下为轻度,3一6厘米为中度,6厘米以上为重度。调型腿:立位时两膝关节靠拢,查两踩之间距离,轻、中、重度判定标准同0型腿。附件2:维生素口中毒的防治长期大量服用或短期超量误服或对维生素口过于敏感,可导致中毒。轻者或早期表现可有低热、烦躁、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口渴、无力等。重者或晚期可出现高热、多尿、少尿、脱水、嗜睡、昏迷、抽搐等症状。严重者可因高钙血症和肾功能衰竭而致死。实验室检查可见血钙、尿钙增加,尿蛋白或血中尿素氮增加。调线表现长骨临时钙化带过度钙化,密度增高,骨皮质增厚,其他组织器官可出现异位钙化灶。治疗:立即停用维生素D,处理高钙血症,要限制钙盐摄入,给利尿剂加速钙的排泄,同时应用强的松抑制肠道对钙的吸收。除严重者有不可逆的肾损害外,效果多良好。预防:应做好佝偻病防治的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大力提倡多晒太阳。用维生素口防治时应注意掌握剂量和时间,并应密切观察。知道了佝偻病的发生原因,预防佝偻病的主要方法是增加孩子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冬季如在室内晒太阳应当开窗,并应尽量暴露孩子的头颈部和双手晒太阳;夏季晒太阳,要避免中午,可在树阴下活动。对冬季出生的孩子户外活动少,可服用鱼肝油进行预防,每天将4-5滴浓缩鱼肝油直接滴入婴儿口中。到了夏天,户外活动多了,就不必再服用了。
- 医生回答专区
- 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