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总量,是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主要由心率与每搏输出量决定。
1、基本概念心输出量反映心脏在单位时间内向循环系统输送的血液体积,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约为4-6升/分钟。其数值受机体代谢需求调节,运动时可增加数倍。临床通过无创心功能监测或有创血流动力学检查进行评估,对心力衰竭、休克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2、影响因素心率增快或每搏输出量增加均可提高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取决于心肌收缩力、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后负荷主动脉压力。交感神经兴奋、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生理状态会使心输出量升高,而心肌梗死、心包填塞等病理情况会导致心输出量下降。
3、代偿机制当心输出量不足时,机体通过激活神经体液调节进行代偿。包括交感神经兴奋增强心肌收缩力,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引起水钠潴留增加前负荷,以及组织氧摄取率提高等。长期代偿可能引发心室重构,最终导致失代偿性心力衰竭。
4、临床意义心输出量降低常见于各种类型休克,需结合中心静脉压、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综合判断。心源性休克时心输出量显著下降,而感染性休克早期可能表现为高心输出量状态。心脏手术围术期持续监测心输出量对液体管理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具有指导价值。
5、测量方法除传统热稀释法外,目前临床常用脉搏轮廓分析、生物阻抗法等无创技术。超声心动图通过测量左室流出道流速时间积分可估算每搏输出量。危重患者可采用肺动脉导管直接监测,但需注意导管相关并发症风险。
维持正常心输出量对保障器官灌注至关重要。建议定期进行心肺功能评估,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控制基础疾病。适度有氧运动可增强心肌收缩储备,避免吸烟、酗酒等损害心功能的行为。出现活动后气促、下肢水肿等表现时需及时就医排查心功能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