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泌尿系统感染可能由细菌感染、尿路结构异常、免疫力下降、性生活频繁、卫生习惯不良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增加水分摄入、改善卫生习惯、避免憋尿、调节免疫力等方式缓解。
1、细菌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最常见的原因是细菌侵入尿道并上行至膀胱或肾脏。大肠杆菌是主要致病菌,占感染的70%以上。细菌通过尿道口进入后,在尿液中繁殖并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治疗需根据尿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同时需完成整个疗程以防复发。
2、尿路结构异常:
先天性尿道畸形、膀胱输尿管反流等解剖结构问题会增加感染风险。这些异常可能导致尿液滞留,为细菌繁殖创造条件。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严重者需手术矫正。伴随症状可能包括反复发热、腰痛等。
3、免疫力下降:
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妊娠等状态会削弱局部防御功能。免疫力低下时,尿道黏膜的抗菌能力减弱,细菌更容易定植。这类患者易发生复杂感染,治疗需同时控制基础疾病,必要时延长抗生素疗程。
4、性生活频繁:
性交可能将阴道和肛门区域的细菌推入尿道,这种现象被称为"蜜月膀胱炎"。建议事后及时排尿冲洗尿道,使用安全套可降低风险。频繁发作的患者可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5、卫生习惯不良:
如厕后从后向前擦拭、不及时更换卫生用品等行为会增加感染几率。正确做法是从前向后清洁,选择透气棉质内裤,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剂。经期更需注意及时更换卫生巾,减少细菌滋生机会。
预防泌尿系统感染需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促进细菌排出;可适量饮用蔓越莓汁,其含有的原花青素能抑制细菌黏附;避免长时间憋尿,排尿可冲刷尿道;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避免局部潮湿;性交前后注意清洁,事后及时排尿。出现尿频、尿急、血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感染上行至肾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