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仕荣主任医师 副教授
-
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科室:
骨科
- 告别都江堰
- 作者:黄仕荣|发布时间:2009-04-11|浏览量:2346次
时间定格在3月30日,3个月的对口援建医疗工作在震后的第一个仲春之际圆满地结束了,随即,我们难舍地踏上了返程的路。那一刻,我们思绪万千,对人生的感悟也在瞬间得到升华!追忆过去的时时刻刻,重温着感受与收获,我们倍感骄傲与幸福。
光荣与快乐 有幸作为上海市对口援建都江堰第三批医疗队队员,到灾区开展医疗工作,切身体会灾后重建的场景,我本人深感“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自然有种崇高的动力,工作热情也高。还清楚地记得刚刚抵达的那几天,我们很快就熟悉了那里的环境和同事,并很快明确了对口援建的计划任务,以至于迅速投入到对口援建工作中去。此后工作与生活的每一天,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外人”,与同事们合作愉快,融为一体。这种崇高与投入是在以往的工作中难以体会到的。当然,这种光荣与愉快,还来自当地领导与群众的重视与支持,同时自然也受到川人积极、豁达与乐观的感染。另外,我们所有援建队员也是一个团结和睦的集体。我们四支市区医疗队加上120救护大队的4位司机,共23人集中在同一驻地,大家每天同进同出,过着半军事化的集体生活,时常交流心得体会,因此我们习惯了互相称为“战友”,并因此而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至今还非常留恋这段不平常的集体生活,尤其是集体度过的元旦和春节。上海曙光医院西院骨伤科黄仕荣
充实与满足 医疗援建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是参与科室医疗管理、直接的医疗服务、参加大型义诊活动、开展专题讲座等,通过业务讲解、结对帮扶、临床带教等多种有效形式加强当地医务人才的培养。援建期间,本着“坚守岗位,无怨无悔”的精神,怀着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意,我们每位队员的工作都兢兢业业,并毫不保留地将自己所擅长的医疗技术传授给受援方,旨在努力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这不仅丰富或提升了受援方的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内容,提升了管理水平,而且与并肩工作的同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此奠定了长期交流合作的平台。因此,援建期间的工作与生活是充实的,圆满完成阶段性援建计划和任务,工作成绩得到肯定与表彰,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与满足。另外,繁重的工作之余,援建队员也大多在受援方的陪同下实地参观了映秀、龙池等震中地区,对大地震的破坏力有了切身的感受,对灾后重建的规模与速度,以及灾区人民的生活也感受颇深。
感动与感激 在援建对方的同时,我本人也从中学到很多很多,真切体味到很多的道理。首先,震后社会秩序恢复之快和川人的乐观与豁达给我的印象深刻。到达之初的所见所闻完全超乎想像,这里的生活井井有条,人们依然休闲自得,井市热闹如初。若不是看到临街破损的建筑物,很难想像这里曾经发生过多么惊心动魄的大事。其次,医疗队受到重视与欢迎的程度超乎想像!在这特殊的时空环境里,我们这些极其平凡的医护人员,受到各级领导与灾区人民的高度重视与热烈欢迎,使我们信心百倍,力量大增!因此,在灾区生活的每一天我们都倍感珍惜,力争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对我们每个人而言,这次援建工作既是一次光荣的使命,又是一场生动无比、终身难忘的人生教育课,借此使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人生的价值,重新感悟世间大爱!我体会最深的是生命的无价,而比生命更加可贵的是人的精神,是一颗永恒与感恩的心!
留恋与祝福 清晨,集体告别仪式结束后,弥漫的大雾使得返程的路变得模糊起来。同车的战友们都说,这大概是热情好客的都江堰人在特意挽留这些远方的客“亲人”吧……,车队不舍地挪动了,请再回首,挥手惜别多日并肩工作的战友!惜别这片虽历经磨难却依然美丽的热土!惜别这里每位热情好客的人!再见了,美丽的青城山;再见了,美丽的都江堰;再见了,这片美丽的山山水水和这段美好的回忆。此时此刻,尽管眼睛有些模糊,语音有点哽咽,可我仍要告诉我的朋友们:“青城山安然无恙,都江堰依然美丽”。请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都江堰的将来一定更加美丽,都江堰人民一定更加幸福快乐!记得在最后一次的晨交班会上,我跟骨伤科并肩工作的同事们激动地说过:“站完这最后一班岗,我就要跟你们告别了。我本人虽即将离开,可我一颗惦念的心仍将继续陪伴着大家,也请允许我继续分享大家的快乐与幸福。”古人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愿大家在援建过程中结下的兄弟姐妹般深厚的友谊能够继续发扬光大,请彼此珍惜过去的每一天,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三个月只是人生的白驹过隙,三个月的时间虽然太短暂,可我从此却多了一份美好的祝福,多了一份难忘的记忆,多了一份不舍的思绪,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牵挂!惜别都江堰,带着无尚的感激,带着无尽的留念,带着温暖的祝福,我回到了出征的家。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