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作者:任长乐|发布时间:2009-01-21|浏览量:1702次
【摘要】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用改良Allen法制成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脊髓损伤9d后脊髓内微量注射生理盐水溶液5μ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B组),脊髓损伤9d后脊髓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 5μl。移植后7、14、28d采用斜板实验、脊髓运动功能BBB评分法(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观察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脊髓诱发电位的检测观察神经功能恢复,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处空洞面积的改变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及分化情况,损伤部位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结果 移植后28d,两组斜板倾斜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44.96±5.70)°,B组(53.19±6.51)°,p<0.05〕;两组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6.8±1.2),B组(10.1±3.5),p<0.05〕。同时,两组MEP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4.69±0.47)ms,B组(3.97±0.83)ms,p<0.05〕,两组SEP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4.19±1.97)ms,B组(2.60±0.92)ms,p<0.05〕。两组神经轴突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32.8±6.1)条/mm2,B组(39.0±4.6)条/mm2,p<0.05〕。实验组可见明显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再生,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明显减小。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脊髓损伤处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能够减小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促进受损轴突的再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大连市中心医院骨科任长乐
【关键词】 脊髓损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