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晓强主治医师 硕士
-
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科室:
普外科
- 仁心驭仁术
- 作者:朱晓强|发布时间:2010-09-24|浏览量:777次
----读小说《心术》有感
一口气看完了六六的小说《心术》,我闭上眼,任由泪水滚出眼眶,在脸上慢慢地滑落。赖月金的不幸也许让医生和家属都深为痛心,但是南南的得救却又给了大家美好的希望。也许是因为在手机上看的缘故,所以对结局的到来完全没有思想上的准备,直到看到那个“完”字,自己还是完全沉浸在小说里。书中的每个人物仿佛是自己身边的一个个同事,每一个故事仿佛都曾经在身边上演。对一部小说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恰到好处的结局:有悲有喜,有失望更有希望。但是在现实中,医患矛盾似乎依然不可调和,甚至好像已经成了一个越打越紧的死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外科朱晓强
最初是刘晓兵在网上介绍给我《心术》这本书的。因《蜗居》当红的作家六六,分别以患者和医生的身份“卧底”上海的某大医院半年,试图去揭开中国医患关系恶化的根源。带着探究黑幕的心理,她走进了医院。最后把她所看到的,所感悟到的东西,以一个普通医生(这还是一个经常告密和背叛同事的医生)的日记的形式写就了这篇小说。很多读者以为这又是一部为弱者(患者)伸张正义、大快人心的作品。然而实际好像却不是这样。六六这次似乎帮“强势群体”说了一回话,并且呼吁患者和家属要理解医生。以作者自己的话说:“能写的黑幕,其实早就写完了”。于是乎,有的读者开始在网上批判六六。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认为《心术》这部作品还是非常客观公正的。它虽然没有提出更加具体的矛盾解决方案,但它至少真实地反映了医患关系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并引发大家的集体思考: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医疗意外”的理解差异;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患者对治疗的期望与现实医疗水平之间的差距;以及医术和医德之间的辩证关系,等等。其实光从书名“心术”,这个可褒可贬的题目就可以理解作者中立的立场:仁心仁术还是无心无术?有心无术还是无心有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只须把问题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而道理却要读者自己去感悟。
但是我们再仔细的看一遍书,就会发现,其实作者始终在向医生表达一种呼声,那就是仁:“一个预备成为医生的人,首先要有一颗仁心,然后才去训练他的仁术。”“医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第二重叫人文关怀……第三重就是进入病人的灵魂。”“医生这个职业,与技术关系小,与道德关系大。有技术没道德,永远不是合格医生。”仔细想想,的确是这样的。
巧合的是,在我看到《心术》之前,恰好院内在开展有关医疗安全的大讨论。根据自己的体会,我撰写了一篇《遵守制度、规范操作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拙文。因为规范制度永远会有不完善的地方,临床细节永远会有讨论不休的情形,对疾病的认知也需要不断地修正。即便是一个再完美的手术,有时也会因为一些无法预料的因素而功亏一篑。在跨进医院大门的那一刻,谁也不会想要拿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去换钱。99%的医患矛盾事件中,医生和患者双方都没有什么过错。矛盾的诱发也许就是最初的一个冷漠的眼神或者一句寒心的话语。哪个医生手里没死过病人?哪个医生看病可以不检查不开药?哪种治疗方案可以对病人绝对适合?是势不两立,还是并肩作战,很多时候取决于能不能让病人看到你的仁爱之心。想要得到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医生应当站在更加积极主动地立场上。也许只须一个友好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就能让病人感到温暖、放下抵触,积极配合、理解支持。想到以前有位老师对我说过“对病人好一点,就是对你自己好一点”,真是含义深刻啊。
所以我想对自己和所有的医生同行们说:虽然我们很忙很累,但是在我们面前的毕竟是是肉体痛苦、内心忧虑的病人。所以当我们看完门诊、做完手术、做完实验、给学生上完课、为科研写完标书和论文的时候,再挤出一点时间和精力,给病人一个真诚的微笑吧。其实,这反而是最简单的事。
普外科:朱晓强
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