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乔志强主治医师
-
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科室:
心血管内科
- 古代名医故事--现代语言版----朱丹溪(附养生观)
- 作者:乔志强|发布时间:2009-01-30|浏览量:3067次
朱震亨
在外人看来,中医是一种很神秘的学问。
因为中医的术语让人听着摸不着头脑,比如什么阴虚阳虚、疏肝和胃等等的。
所以中医很难学习。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乔志强
现在几乎很难找到好的中医医生了,你到中医院看病,很多中医也都是给你开一堆检查单,然后开好多西药,最后从药厂那里兴奋地拿些回扣。
所以这些医生的疗效很差,这导致很多被他们“信手”治疗过的患者很愤怒,提出了“取缔中医”的呼喊。
但是,喊取缔中医的人别着急,因为中医业内有人说:建国以后中医院校培养的中医人才中,没有出现一个中医大师,现在的中医大家,全部都是建国前留下来的。而这些人的年龄很大,至少在八九十岁吧,你总不能指望人家再坚持个几十年吧,所以,别急,别急,中医的确不需要大家呼喊“取缔”,它自己会不断退化,当剩下的都是看化验单开西药的中医后,它会自行消灭的,就像一支蜡烛,当蜡烛的芯没有了以后,蜡烛自己就会灭掉的,无烦他人来吹。
那么这个蜡烛的芯是什么呢?在后面的故事里面,希望大家一起和我去寻找。
那么,古代的医生也是这样的吗?
为什么大师级的中医在我们的手中断了传承?
什么样的医生才能算是大师级的医生?
什么是医道?医道?!医道到底在哪里?!
在这支蜡烛行将熄灭之前,让我们借着这点光亮,回到历史的长河中,看看那些古代的医生吧,看看他们是怎样从一个及其普通的人,最后成长为一代大师,成为中医历史中最为耀眼的明星!
让我们与他们一起,寻找成功之道,登上涅?之路,饱尝破茧而出时撕心裂肺的痛苦,体会最终获得至高境界的欢娱心境!
在看故事的同时,我还要告诉你,这些古代的医生们,这些真正的名医们所提供给你的养生之道,算是额外的回报吧。
我是个不循规矩的人,所以不是按照顺序来介绍名医的,想到谁就介绍谁,排名不分先后,希望各位名医在天之灵不要介意座次问题,我没有尊重谁不尊重谁的意思。也希望大家在看完所有的故事后,把人物按年代重新排列一下就可以了。
下面推出第一位大师,朱丹溪。
人物一 朱丹溪
浙江义乌。
这里现在是个热闹非常的地方,在中央电视台的早新闻间隙可以看到这个地方的广告:物流之都,这是现在的事情了。
让我们回到遥远的古代吧,回到元朝,那时候这儿可没那么热闹。
在义乌南边,有条曲折蜿蜒流淌而过的溪水。
世界上每条溪水都是美丽的,这条溪水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特别的是溪水两岸的岩石,它的颜色是红色的,所以,这条溪水又叫丹溪。
公元1281年11月28日,朱丹溪就降生在这里。
有趣的是,朱丹溪本来不叫朱丹溪,他正式的名字叫朱震亨,字彦修,就因为他住在叫丹溪的地方,后世尊称他为“丹溪翁”,说习惯了,顺嘴就叫成了朱丹溪。说起来古人的这个习惯也挺有趣的,尊重谁就用谁住的地方称呼他,这“丹溪翁”翻译成白话也就是“住在丹溪那里的一个老人”,好比是您住在杭州,为了尊重您,称呼您为“杭州老头”似的。这种尊重法儿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您太了不起了,把这个地方的从古到今的其它人都给盖了,因为您叫了“住在丹溪边上的老人”,这名号别人可就没法儿用了,再出个名人,也没法儿叫“住在丹溪边上的老人乙”了,可见,这个名号横的把这地方连县城在内的方圆几十里,竖的把这地方的上下几千年,这个范围内的,所有的人都给盖了。
过份了点儿吧!您一定这么想。
您还别说,反正2008北京开完奥运会以后的事情我不敢预测,打这儿往前算的,从古至今,这地方的人成就还真就没有人家朱丹溪大的。而且,尊称人家这个名号也是老百姓自愿的,受人恩泽啊,您想,没准儿这地方哪位兄台的二十代以上的爷爷当初得了重病,要不是人家朱丹溪,那位老祖宗早就挂了,哪儿还有这位兄台啊。
所以,这种称谓可是真的尊重啊,是尊称巨牛的人的,一般牛的人是无法获得的。
但是,早年的朱丹溪却无法看出来是个这么有成就的人。
少年时代
童年时候的朱丹溪,不,这个时候应该还叫朱震亨,因为“朱丹溪”这个带着光环的称谓还没有落到他的头上,这个时候的朱震亨还算是个聪明的孩子,由于家里是书香门第,所以读圣贤书、习举子业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瞧,童年的朱震亨蹦蹦跳跳地跑过来了,来来,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个日后的名医吧:这个叫朱震亨的小孩瘦瘦的,额头宽宽的,眼睛很大,透着机灵,其中一个眼睛还有两个瞳孔??古代对名人往往有这种异乎寻常的传说,为的是显示与众不同。让我们仔细看看这只眼睛,向上看,向下,好的,一切正常,见鬼去“两个瞳孔”的谣言吧,不要让这种缺乏医学常识的谣言破坏了名医的声誉。
所以,从外表,我们怎么看这个朱震亨都是个成千上万的普通少年儿童中的普通一员。
喂!震亨同学,去哪里?什么?去私塾先生哪里,等等我,我是罗同学,我们一起去。
震亨同学,我就坐在你的同桌吧,好的,谢谢。
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
现在打开手中的书,翻倒第四十八页,这是今天的课程,要背诵下面的内容: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
我靠!这都是些什么书啊!震亨同学,对不起,帮助我放哨,我先闪了!什么?先生走过来了!天哪,我好后悔跟着来啊。
好,下面检查今天背诵的内容,罗同学,你是新来的,你先来背诵,什么?一天只是记住了治则进,乱则退六个字而已吗?你们现代人的古文功底如此退化吗?岂有此理,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震亨同学,好,开始,“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震亨同学记住了这么多,是为了给我难看吗)……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天啊,震亨同学在说些什么啊,我开始不懂了啊)……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数了数,一千多字啊,震亨同学,你此时不是一个人在背诵,你此时孟子附体!)”
震亨同学,你看私塾先生的眼睛里怎么开始放光了!天啊,这是什么表情啊,他干嘛过来抓住你的手不放?
激动中的先生:“震亨同学,日记千言,光大门楣有望啊!”
平淡的震亨同学:“这太容易了,没有什么意思,我明天不来学了。”
困惑中的罗同学:“咦?先生怎么这么快就不见了?噢,原来在这里,先生,您为什么要躲在讲台下面用头撞墙呢?”
凭心而论,朱震亨童年所受的教育是严谨的,他的父亲是读书人,祖父是进士,这还不够,老天爷又给他安排了位极其有来头的母亲,他的母亲戚氏的祖上是宋朝时的官员,虽然到了元朝,家道不行了,但家教还是有的,她对子女管教甚严,有一次朱震亨的弟弟从邻居家的鸡窝里顺了个鸡蛋,被母亲发现了,严厉地斥责他马上给邻居送回去,搞得他很久都做有鸡蛋的梦。在这种严谨的教育下,朱震亨苦读举子业,象古代任何一个读书人一样,希望能够通过科举博取功名,但是接着,却突然放弃了科举之路。对于他突然放弃的原因,我们并没有找到记载,只能看到:“先生受资爽朗,读书即了大义,为声律之赋,刻烛而成,长老咸器之,已而弃去。”这样的话语,如果从字面理解,我们的头脑中则不难出现上面我们描述过的情景,即震亨同学太聪明了,却对作学问不感兴趣,才“已而弃去”,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论述很有疑点,这就好比是描述一个人:“非常有当官的天分,年纪轻轻官就越当越大,然后不当了”。这绝对是种不靠谱的逻辑,傻瓜才会相信呢,没有点儿经济或者作风问题怎么会不当官了呢?那么,历史中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朱震亨为什么放弃了科举之路,在放弃了科举之路后,开始对什么感兴趣了呢?
关于朱震亨为什么对读书不感兴趣了,历史上没有记载。
但是,我们可以从朱震亨父亲的去世来分析起。
就在朱震亨刻苦读书,大家对他也期望甚大的时候,在他十五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
在他后来写的著名的医书《格致余论》的序中,朱震亨写到:“因追念先子之内伤……一皆殁于药之误也”,“先子”在古代可不是称呼自己的儿子,而是自己故去的老子的,可见,朱震亨的父亲因为内伤病不治,在朱震亨十五岁的时候去世了,他的家道从此中落。朱震亨显然因为他父亲的去世,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他搞不懂为什么经过医生的治疗,父亲的病不但没有好,反而还去世了,这个疑问困扰了他很久,直到多年以后自己后来懂得了医书,才晓得是医生给误治了,这让他悲愤异常。
但是在当时,朱震亨是不了解这些情况的,他在悲痛之余也没有什么办法,想必接茬儿读书是跑不掉的。
但是,上天似乎觉得给这个家庭的打击不够,在接下来的若干年中,他的大伯,他的叔叔,也相继患病,在经过医生诊治后,去世了。
我这样写似乎给人一种感觉,就是朱震亨家的附近有一个心怀叵测的医生,每次朱家有人生病,在请他诊治后,他都会做点什么手脚,让这个人死去。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这样的事情出在当时应该是很普遍的现象,只能说明当时的医疗水平确实到了需要整顿的地步了。
也就是说,历史在呼唤伟大的朱丹溪的出现。
可在那个时候,摆在少年朱震亨面前的却不是这种宏伟的、巨大的使命感的召唤,而是一些具体的困难的招呼。
我们可以推想,在一个家族的主要男丁都去世了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关于这种情形,我想在农村生活过的同学一定有感触,那就是别的家族会来欺负你,什么今天占你点儿地了,明天上你的水塘里捞点鱼了,怎么着?不满意?不满意就比划比划啊!什么?没人出来比划?那好啊,这鱼塘以后就由我来替你们看着得了(乡之右族咸陵之)。
所以,少年朱震亨的肩上早早地负担了家庭中男丁的重担。
这种重担并没有催促他向学习医术上发展,而是走向了一个偏激的方向。
古书记载这个时候的朱震亨开始变得“尚侠气”,如果有人胆敢欺负自己家族,他就一定会跳出来,“必风怒电激”地到政府有关部门去告状,不是年龄小打不过你吗?但俺读过书啊,俺文笔好啊,俺擅长动笔告状啊,反正是一定要闹得天翻地覆,连省长到省委书记全都过问才好呢,结果是搞得周围的大户人家“上下摇手相戒”:千万别惹这位祖宗,惹不起,他这么个闹法儿,搁谁也受不了!得了,别惹他们家了(莫或轻犯)!
想必是朱震亨很沉迷于这种天下无敌手的感觉,所以这种状态竟然一直持续了很久,不是很久,是太久了,具体说来,是一直持续到他三十岁。
也就是说,在这种崇尚侠气的岁月中,朱震亨度过了他的少年和几乎半个青年时代。
但是诸位并不需要担心,朱震亨是否会成为称霸街头的小混混。
毕竟人家是度过书的人,受到过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如果是一般人估计也就成为街头混混了,但是朱震亨不会,他想必深刻地理解到“侠”这个字的伟大含义,故所作所为必从正义出发。这一开始还只是家里面的事情,后来由于名气越来越大,最后竟然发展到替别人伸张正义,比如村头老张家的庄稼被老李家的牲畜给吃了,老张头一定会哭丧着脸找到朱震亨,“震亨大侄子,你给评个理啊,他们太欺负人了!”但是如果你据此得出朱震亨只是经常包办些邻里纠纷那就彻底错了,朱震亨似乎天生就什么都不怕,只要认为是不合理的,甭管对方是谁,他都要管到底。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发生在他二十二岁的时候,我们二十二岁的时候还基本上是个毛头孩子,刚到单位见到经理说话还紧张呢,您再看看朱震亨二十二岁时都干什么了,当时元朝政府管理水平较低且随心所欲,苛捐杂税比较多,在朱震亨二十二岁那年政府要求交包银,“州县承之,急如星火”,可见各级地方领导是很重视的,虽然民间生活比较艰苦,但是这个钱各家还是要交的(民莫敢与争)。这时候我们的朱震亨出场了,他带领乡里抗命,就是不交,郡守急了,“召先生”,这个“召”字显然是用的客气了,估计是用绳索之类的东西“召”的,“召”来后郡守就问这朱震亨了:嘿,我说你小子胆子够大的啊,敢跟州政府作对,脑袋不想要了吗(君不爱头乎)!
再让我们来看看二十二岁的朱震亨的回答,估计足够让郡守背过气去了:“您郡守是个大官,当然脑袋是很重要的了,我们也就是一芥草民,脑袋并没有那么重要,您就甭替我们操心了,这个包银如果形成制度,危害将会毒及子孙(此害将毒子孙),如果您非要干这个坏事,那您干脆把我们家的财产连房子带地都收上去,来顶替大家的钱算了,您看着办吧。”
这话说的是比较有水平的,首先是直接点出:您的脑袋重要啊,您是一定在乎的,可这个事情闹不好了,您的脑袋也会搬家的噢;然后指出您干的这是坏事啊,这样郡守自己心里也会掂量掂量吧,大家毕竟都是读国学出身的吧,思想境界到哪里去了?最后说,如果您非要做,那直接到我们家抢得了,您觉得合适吗?
估计郡守听完后一定痛苦的直用脑袋撞墙:苍天啊,我怎么这么倒霉啊!这哥们儿为什么偏偏生在我的辖区里面啊!
然后郡守一定会转过脸来,用恳求的语气央求:拜托啊老大,给点面子吧,总不能让我没法儿交差吧,兄弟我也混下去啊。
那好吧,我们村王小二和李老四最近靠贩卖假奶粉发了财,我总觉着这两个人很不地道,你就上他们家收吧。
多谢老大指点,多谢!
最后的结局是:朱震亨所居的乡里,竟然只推举出两个大款交了包银(仅上富氓二人),其他乡亲皆得脱免。
由此可见,青少年时期的朱震亨是这样一个人:非常正直,爱惜百姓,敢做常人不敢做之事。
为了证明这一点,让我们再来看看他当时的所作所为吧。
当时他们县里有个不大地道的县长,很喜欢搞钱,具体搞钱的方式也很有时代特征,就是假托鬼神来营造工程(当然,现在也有这样的县长),比如他最近就和几个包工头想出来个主意,说神仙给我托梦了,让我修岱宗祠,这个工程县领导都通过了,准备开始修了。
但是,他知道自己还有一件事情还没有做。
这个事情不做,恐怕这个工程总会有点问题,这使得他睡觉都不安心。
这件事情就是,在本县的管辖范围内有个朱震亨,这个朱震亨对此工程的态度还不清楚。
可见当时朱震亨的名气大到了何种地步,连县长搞个贪污工程都要先想着这个朱震亨会不会跳出来捣乱!
怎么办呢?不能坦白了说我想搞钱啊,还是婉转点儿透露吧。
于是县长就找来朱震亨谈话了,谈话的气氛是在县长营造的极其神秘的氛围中进行的,首先是县长用泄露天机的口气压低声音说:“震亨啊,透露你点最高机密!人这辈子的生死,实际上是岳神管的(人之生死,岳神实司之)!这事儿我没告诉别人,就告你一人了,内部消息千万别外传!”
这个县长一定觉得自己的神秘的信息已经传递给朱震亨了,于是又突然换了副严肃的面孔提高声音说:“我现在要修建岳神的宫殿,那是神仙的意思!看我这县里哪个胆大的不要命的敢拦着(孰敢干令)?!”
真的很佩服这个笨蛋县丞,费尽心机想了三天竟然想出了这个套把戏,这在朱震亨看来简直是无稽之极。
所以他立刻不留情面地回答:“我们的生命是上天给予的,需要去向土偶献媚吗(何庸媚土偶为生死计耶)?况且如果岳神无知也就罢了,如果他真的有灵的话,那么在这种民间饥荒的时候,老百姓吃还吃不饱呢,就先应该让老百姓吃饱,然后再祈求降福吧(能振吾民者,然后降之福耳)。”
这段话说的有理有据,正气凛然,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那个土鳖县长听到这番话时的沮丧表情,他只能后悔自己读书读的不好,说不过这个朱震亨啊,没办法,自认倒霉吧。
最后这个神仙工程的项目不了了之(卒罢其事),估计县长收的包工头的红包也只好退回去了。
事情这样发展下去,最后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局面,那就是一旦官府有什么摊派苛捐杂税的命令下来(每官书下),老百姓就都聚集到朱震亨的家里,商量怎么办(相依如父子),如果真的很严重,朱震亨就只身前往官府,和上面交涉,讲道理,摆事实,最后上面领导也基本都会给个面子,少收点儿算了(上官多听,为之损裁)。
这样的日子过到了三十岁,似乎朱震亨这辈子和中医都没关系了,看上面的叙述实在是在讲一个有为乡绅的故事,那么,朱震亨到底是从多大年龄开始了解中医的?他是怎样从一个“唯侠是尚”的青年,最终成长为一个中医大家的?他已经三十岁了,剩下的年月足够他学习中医吗?让我们接着来探索他这璀璨的一生吧。
因为中医的术语让人听着摸不着头脑,比如什么阴虚阳虚、疏肝和胃等等的。
所以中医很难学习。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乔志强
现在几乎很难找到好的中医医生了,你到中医院看病,很多中医也都是给你开一堆检查单,然后开好多西药,最后从药厂那里兴奋地拿些回扣。
所以这些医生的疗效很差,这导致很多被他们“信手”治疗过的患者很愤怒,提出了“取缔中医”的呼喊。
但是,喊取缔中医的人别着急,因为中医业内有人说:建国以后中医院校培养的中医人才中,没有出现一个中医大师,现在的中医大家,全部都是建国前留下来的。而这些人的年龄很大,至少在八九十岁吧,你总不能指望人家再坚持个几十年吧,所以,别急,别急,中医的确不需要大家呼喊“取缔”,它自己会不断退化,当剩下的都是看化验单开西药的中医后,它会自行消灭的,就像一支蜡烛,当蜡烛的芯没有了以后,蜡烛自己就会灭掉的,无烦他人来吹。
那么这个蜡烛的芯是什么呢?在后面的故事里面,希望大家一起和我去寻找。
那么,古代的医生也是这样的吗?
为什么大师级的中医在我们的手中断了传承?
什么样的医生才能算是大师级的医生?
什么是医道?医道?!医道到底在哪里?!
在这支蜡烛行将熄灭之前,让我们借着这点光亮,回到历史的长河中,看看那些古代的医生吧,看看他们是怎样从一个及其普通的人,最后成长为一代大师,成为中医历史中最为耀眼的明星!
让我们与他们一起,寻找成功之道,登上涅?之路,饱尝破茧而出时撕心裂肺的痛苦,体会最终获得至高境界的欢娱心境!
在看故事的同时,我还要告诉你,这些古代的医生们,这些真正的名医们所提供给你的养生之道,算是额外的回报吧。
我是个不循规矩的人,所以不是按照顺序来介绍名医的,想到谁就介绍谁,排名不分先后,希望各位名医在天之灵不要介意座次问题,我没有尊重谁不尊重谁的意思。也希望大家在看完所有的故事后,把人物按年代重新排列一下就可以了。
下面推出第一位大师,朱丹溪。
人物一 朱丹溪
浙江义乌。
这里现在是个热闹非常的地方,在中央电视台的早新闻间隙可以看到这个地方的广告:物流之都,这是现在的事情了。
让我们回到遥远的古代吧,回到元朝,那时候这儿可没那么热闹。
在义乌南边,有条曲折蜿蜒流淌而过的溪水。
世界上每条溪水都是美丽的,这条溪水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特别的是溪水两岸的岩石,它的颜色是红色的,所以,这条溪水又叫丹溪。
公元1281年11月28日,朱丹溪就降生在这里。
有趣的是,朱丹溪本来不叫朱丹溪,他正式的名字叫朱震亨,字彦修,就因为他住在叫丹溪的地方,后世尊称他为“丹溪翁”,说习惯了,顺嘴就叫成了朱丹溪。说起来古人的这个习惯也挺有趣的,尊重谁就用谁住的地方称呼他,这“丹溪翁”翻译成白话也就是“住在丹溪那里的一个老人”,好比是您住在杭州,为了尊重您,称呼您为“杭州老头”似的。这种尊重法儿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您太了不起了,把这个地方的从古到今的其它人都给盖了,因为您叫了“住在丹溪边上的老人”,这名号别人可就没法儿用了,再出个名人,也没法儿叫“住在丹溪边上的老人乙”了,可见,这个名号横的把这地方连县城在内的方圆几十里,竖的把这地方的上下几千年,这个范围内的,所有的人都给盖了。
过份了点儿吧!您一定这么想。
您还别说,反正2008北京开完奥运会以后的事情我不敢预测,打这儿往前算的,从古至今,这地方的人成就还真就没有人家朱丹溪大的。而且,尊称人家这个名号也是老百姓自愿的,受人恩泽啊,您想,没准儿这地方哪位兄台的二十代以上的爷爷当初得了重病,要不是人家朱丹溪,那位老祖宗早就挂了,哪儿还有这位兄台啊。
所以,这种称谓可是真的尊重啊,是尊称巨牛的人的,一般牛的人是无法获得的。
但是,早年的朱丹溪却无法看出来是个这么有成就的人。
少年时代
童年时候的朱丹溪,不,这个时候应该还叫朱震亨,因为“朱丹溪”这个带着光环的称谓还没有落到他的头上,这个时候的朱震亨还算是个聪明的孩子,由于家里是书香门第,所以读圣贤书、习举子业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瞧,童年的朱震亨蹦蹦跳跳地跑过来了,来来,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个日后的名医吧:这个叫朱震亨的小孩瘦瘦的,额头宽宽的,眼睛很大,透着机灵,其中一个眼睛还有两个瞳孔??古代对名人往往有这种异乎寻常的传说,为的是显示与众不同。让我们仔细看看这只眼睛,向上看,向下,好的,一切正常,见鬼去“两个瞳孔”的谣言吧,不要让这种缺乏医学常识的谣言破坏了名医的声誉。
所以,从外表,我们怎么看这个朱震亨都是个成千上万的普通少年儿童中的普通一员。
喂!震亨同学,去哪里?什么?去私塾先生哪里,等等我,我是罗同学,我们一起去。
震亨同学,我就坐在你的同桌吧,好的,谢谢。
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
现在打开手中的书,翻倒第四十八页,这是今天的课程,要背诵下面的内容: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
我靠!这都是些什么书啊!震亨同学,对不起,帮助我放哨,我先闪了!什么?先生走过来了!天哪,我好后悔跟着来啊。
好,下面检查今天背诵的内容,罗同学,你是新来的,你先来背诵,什么?一天只是记住了治则进,乱则退六个字而已吗?你们现代人的古文功底如此退化吗?岂有此理,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震亨同学,好,开始,“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震亨同学记住了这么多,是为了给我难看吗)……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天啊,震亨同学在说些什么啊,我开始不懂了啊)……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数了数,一千多字啊,震亨同学,你此时不是一个人在背诵,你此时孟子附体!)”
震亨同学,你看私塾先生的眼睛里怎么开始放光了!天啊,这是什么表情啊,他干嘛过来抓住你的手不放?
激动中的先生:“震亨同学,日记千言,光大门楣有望啊!”
平淡的震亨同学:“这太容易了,没有什么意思,我明天不来学了。”
困惑中的罗同学:“咦?先生怎么这么快就不见了?噢,原来在这里,先生,您为什么要躲在讲台下面用头撞墙呢?”
凭心而论,朱震亨童年所受的教育是严谨的,他的父亲是读书人,祖父是进士,这还不够,老天爷又给他安排了位极其有来头的母亲,他的母亲戚氏的祖上是宋朝时的官员,虽然到了元朝,家道不行了,但家教还是有的,她对子女管教甚严,有一次朱震亨的弟弟从邻居家的鸡窝里顺了个鸡蛋,被母亲发现了,严厉地斥责他马上给邻居送回去,搞得他很久都做有鸡蛋的梦。在这种严谨的教育下,朱震亨苦读举子业,象古代任何一个读书人一样,希望能够通过科举博取功名,但是接着,却突然放弃了科举之路。对于他突然放弃的原因,我们并没有找到记载,只能看到:“先生受资爽朗,读书即了大义,为声律之赋,刻烛而成,长老咸器之,已而弃去。”这样的话语,如果从字面理解,我们的头脑中则不难出现上面我们描述过的情景,即震亨同学太聪明了,却对作学问不感兴趣,才“已而弃去”,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论述很有疑点,这就好比是描述一个人:“非常有当官的天分,年纪轻轻官就越当越大,然后不当了”。这绝对是种不靠谱的逻辑,傻瓜才会相信呢,没有点儿经济或者作风问题怎么会不当官了呢?那么,历史中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朱震亨为什么放弃了科举之路,在放弃了科举之路后,开始对什么感兴趣了呢?
关于朱震亨为什么对读书不感兴趣了,历史上没有记载。
但是,我们可以从朱震亨父亲的去世来分析起。
就在朱震亨刻苦读书,大家对他也期望甚大的时候,在他十五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
在他后来写的著名的医书《格致余论》的序中,朱震亨写到:“因追念先子之内伤……一皆殁于药之误也”,“先子”在古代可不是称呼自己的儿子,而是自己故去的老子的,可见,朱震亨的父亲因为内伤病不治,在朱震亨十五岁的时候去世了,他的家道从此中落。朱震亨显然因为他父亲的去世,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他搞不懂为什么经过医生的治疗,父亲的病不但没有好,反而还去世了,这个疑问困扰了他很久,直到多年以后自己后来懂得了医书,才晓得是医生给误治了,这让他悲愤异常。
但是在当时,朱震亨是不了解这些情况的,他在悲痛之余也没有什么办法,想必接茬儿读书是跑不掉的。
但是,上天似乎觉得给这个家庭的打击不够,在接下来的若干年中,他的大伯,他的叔叔,也相继患病,在经过医生诊治后,去世了。
我这样写似乎给人一种感觉,就是朱震亨家的附近有一个心怀叵测的医生,每次朱家有人生病,在请他诊治后,他都会做点什么手脚,让这个人死去。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这样的事情出在当时应该是很普遍的现象,只能说明当时的医疗水平确实到了需要整顿的地步了。
也就是说,历史在呼唤伟大的朱丹溪的出现。
可在那个时候,摆在少年朱震亨面前的却不是这种宏伟的、巨大的使命感的召唤,而是一些具体的困难的招呼。
我们可以推想,在一个家族的主要男丁都去世了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关于这种情形,我想在农村生活过的同学一定有感触,那就是别的家族会来欺负你,什么今天占你点儿地了,明天上你的水塘里捞点鱼了,怎么着?不满意?不满意就比划比划啊!什么?没人出来比划?那好啊,这鱼塘以后就由我来替你们看着得了(乡之右族咸陵之)。
所以,少年朱震亨的肩上早早地负担了家庭中男丁的重担。
这种重担并没有催促他向学习医术上发展,而是走向了一个偏激的方向。
古书记载这个时候的朱震亨开始变得“尚侠气”,如果有人胆敢欺负自己家族,他就一定会跳出来,“必风怒电激”地到政府有关部门去告状,不是年龄小打不过你吗?但俺读过书啊,俺文笔好啊,俺擅长动笔告状啊,反正是一定要闹得天翻地覆,连省长到省委书记全都过问才好呢,结果是搞得周围的大户人家“上下摇手相戒”:千万别惹这位祖宗,惹不起,他这么个闹法儿,搁谁也受不了!得了,别惹他们家了(莫或轻犯)!
想必是朱震亨很沉迷于这种天下无敌手的感觉,所以这种状态竟然一直持续了很久,不是很久,是太久了,具体说来,是一直持续到他三十岁。
也就是说,在这种崇尚侠气的岁月中,朱震亨度过了他的少年和几乎半个青年时代。
但是诸位并不需要担心,朱震亨是否会成为称霸街头的小混混。
毕竟人家是度过书的人,受到过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如果是一般人估计也就成为街头混混了,但是朱震亨不会,他想必深刻地理解到“侠”这个字的伟大含义,故所作所为必从正义出发。这一开始还只是家里面的事情,后来由于名气越来越大,最后竟然发展到替别人伸张正义,比如村头老张家的庄稼被老李家的牲畜给吃了,老张头一定会哭丧着脸找到朱震亨,“震亨大侄子,你给评个理啊,他们太欺负人了!”但是如果你据此得出朱震亨只是经常包办些邻里纠纷那就彻底错了,朱震亨似乎天生就什么都不怕,只要认为是不合理的,甭管对方是谁,他都要管到底。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发生在他二十二岁的时候,我们二十二岁的时候还基本上是个毛头孩子,刚到单位见到经理说话还紧张呢,您再看看朱震亨二十二岁时都干什么了,当时元朝政府管理水平较低且随心所欲,苛捐杂税比较多,在朱震亨二十二岁那年政府要求交包银,“州县承之,急如星火”,可见各级地方领导是很重视的,虽然民间生活比较艰苦,但是这个钱各家还是要交的(民莫敢与争)。这时候我们的朱震亨出场了,他带领乡里抗命,就是不交,郡守急了,“召先生”,这个“召”字显然是用的客气了,估计是用绳索之类的东西“召”的,“召”来后郡守就问这朱震亨了:嘿,我说你小子胆子够大的啊,敢跟州政府作对,脑袋不想要了吗(君不爱头乎)!
再让我们来看看二十二岁的朱震亨的回答,估计足够让郡守背过气去了:“您郡守是个大官,当然脑袋是很重要的了,我们也就是一芥草民,脑袋并没有那么重要,您就甭替我们操心了,这个包银如果形成制度,危害将会毒及子孙(此害将毒子孙),如果您非要干这个坏事,那您干脆把我们家的财产连房子带地都收上去,来顶替大家的钱算了,您看着办吧。”
这话说的是比较有水平的,首先是直接点出:您的脑袋重要啊,您是一定在乎的,可这个事情闹不好了,您的脑袋也会搬家的噢;然后指出您干的这是坏事啊,这样郡守自己心里也会掂量掂量吧,大家毕竟都是读国学出身的吧,思想境界到哪里去了?最后说,如果您非要做,那直接到我们家抢得了,您觉得合适吗?
估计郡守听完后一定痛苦的直用脑袋撞墙:苍天啊,我怎么这么倒霉啊!这哥们儿为什么偏偏生在我的辖区里面啊!
然后郡守一定会转过脸来,用恳求的语气央求:拜托啊老大,给点面子吧,总不能让我没法儿交差吧,兄弟我也混下去啊。
那好吧,我们村王小二和李老四最近靠贩卖假奶粉发了财,我总觉着这两个人很不地道,你就上他们家收吧。
多谢老大指点,多谢!
最后的结局是:朱震亨所居的乡里,竟然只推举出两个大款交了包银(仅上富氓二人),其他乡亲皆得脱免。
由此可见,青少年时期的朱震亨是这样一个人:非常正直,爱惜百姓,敢做常人不敢做之事。
为了证明这一点,让我们再来看看他当时的所作所为吧。
当时他们县里有个不大地道的县长,很喜欢搞钱,具体搞钱的方式也很有时代特征,就是假托鬼神来营造工程(当然,现在也有这样的县长),比如他最近就和几个包工头想出来个主意,说神仙给我托梦了,让我修岱宗祠,这个工程县领导都通过了,准备开始修了。
但是,他知道自己还有一件事情还没有做。
这个事情不做,恐怕这个工程总会有点问题,这使得他睡觉都不安心。
这件事情就是,在本县的管辖范围内有个朱震亨,这个朱震亨对此工程的态度还不清楚。
可见当时朱震亨的名气大到了何种地步,连县长搞个贪污工程都要先想着这个朱震亨会不会跳出来捣乱!
怎么办呢?不能坦白了说我想搞钱啊,还是婉转点儿透露吧。
于是县长就找来朱震亨谈话了,谈话的气氛是在县长营造的极其神秘的氛围中进行的,首先是县长用泄露天机的口气压低声音说:“震亨啊,透露你点最高机密!人这辈子的生死,实际上是岳神管的(人之生死,岳神实司之)!这事儿我没告诉别人,就告你一人了,内部消息千万别外传!”
这个县长一定觉得自己的神秘的信息已经传递给朱震亨了,于是又突然换了副严肃的面孔提高声音说:“我现在要修建岳神的宫殿,那是神仙的意思!看我这县里哪个胆大的不要命的敢拦着(孰敢干令)?!”
真的很佩服这个笨蛋县丞,费尽心机想了三天竟然想出了这个套把戏,这在朱震亨看来简直是无稽之极。
所以他立刻不留情面地回答:“我们的生命是上天给予的,需要去向土偶献媚吗(何庸媚土偶为生死计耶)?况且如果岳神无知也就罢了,如果他真的有灵的话,那么在这种民间饥荒的时候,老百姓吃还吃不饱呢,就先应该让老百姓吃饱,然后再祈求降福吧(能振吾民者,然后降之福耳)。”
这段话说的有理有据,正气凛然,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那个土鳖县长听到这番话时的沮丧表情,他只能后悔自己读书读的不好,说不过这个朱震亨啊,没办法,自认倒霉吧。
最后这个神仙工程的项目不了了之(卒罢其事),估计县长收的包工头的红包也只好退回去了。
事情这样发展下去,最后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局面,那就是一旦官府有什么摊派苛捐杂税的命令下来(每官书下),老百姓就都聚集到朱震亨的家里,商量怎么办(相依如父子),如果真的很严重,朱震亨就只身前往官府,和上面交涉,讲道理,摆事实,最后上面领导也基本都会给个面子,少收点儿算了(上官多听,为之损裁)。
这样的日子过到了三十岁,似乎朱震亨这辈子和中医都没关系了,看上面的叙述实在是在讲一个有为乡绅的故事,那么,朱震亨到底是从多大年龄开始了解中医的?他是怎样从一个“唯侠是尚”的青年,最终成长为一个中医大家的?他已经三十岁了,剩下的年月足够他学习中医吗?让我们接着来探索他这璀璨的一生吧。
今天谈,朱丹溪是如何看待女色的,嗯,女同志们先不要急,因为时代的原因,他老人家那时候比较重视男同志,所以视角的确是偏了点,现代的女同志可以反过来看,把下面论述中的男女对调。
首先朱丹溪认为人这一生中,物质基础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制地生长下去,活了七八百岁还活着呢,没有可能,他认为人生的物质只能充足地供给三十年,以后就开始衰竭了(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那么,到底是什么促使人的衰竭加快的呢?朱丹溪认为,是相火。
相火这个词太复杂了,一般的中医都未必搞得太清楚,所以就不仔细考据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朱丹溪书中单写的一篇《相火论》。
简单地说,中医认为,物质的东西是阴,功能的东西属阳,这就是阴阳的概念(阴阳还可细分,每个事物里又有阴阳)。
而功能里面,动的事物就是是火(凡动皆属火)。
可能同志们还没清楚,我举了生动点儿的例子吧,您的血液在正常的流动,这血液是属阴的,很平静地流动着,因为功能存在,也就是阳气存在,所以它在正常流动,此时也有火,这是正常的火,像煲粥的小火,如果这点火没有人就死了,所谓无生气也。但突然您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羞答答在床上向您招手,您的荷尔蒙激素分泌增加,血液流动加快,这些荷尔蒙激素就是火,这火就大点儿了,是烧开水的大火,它促使机体走向兴奋。
好,现在慢慢地平静下来,接着谈丹溪老先生的观点。
丹溪先生认为肝肾两个脏器的功能之火就是相火。
朱丹溪学的是理学思想,在理学思想中,天理和人欲是打架的啊,天理是正常的,有规律的在呢运行着呢,跟日出日落一样有规律,不忙不乱的。
人欲可不是这样的啊,人欲是希望鱼翅燕窝顿顿有,当和美女相处的时候(女同志要翻译成帅哥),时间要过的最好很慢,最好连深情的凝望都是慢镜头,无聊的上班时间最好“嗖”的一下就过去,这就是人欲。
可见,如果由着人欲来,这世界就天王老子也没法儿弄了。
所以理学思想认为,人欲必须要服从管理,要有规章制度,要打卡,要抽查,上厕所方便要请示,总之是要服从天理,朱子曰(不是朱丹溪,是朱熹):“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听命焉”。
也就是说,朱丹溪老人家告诉我们,别总是想着男女的亲密之事,搞得相火“忽”地起来,刚下去,“忽”地又起来,本来能用三年一打火机,您两个月给用废了(这比喻是我自个儿想的啊,没得到他老人家的批准),他老人家的意思是,总使相火妄动,则身体会出现各种失调的病证,加速衰老。
那么如何才能减少想男女亲密之事的机会呢?他老人家说的非常可爱,而且通俗,即使过去了七八百年,看着也那么的生动,我就原文复述下来,他说:“古人谓不见所欲,使心不乱。夫以温柔之盛于体,声音之盛于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谁是铁汉,心不为之动也!”
忍不住,还是再翻译一遍吧,就是说您女朋友总是花枝招展地穿的挺暴露的喷着暧昧的香水往您怀里一钻,这事搁谁都受不了,所以,能闭眼不看就不看,但也没说您就从此什么都不做了,而是在适当的时机能避开就避开。
什么时机要避开呢?朱丹溪说就是冬天,人的精气潜藏,要避免过渡使用,夏天特热的时候,热伤阴气,这些为一年之虚,所以要避免过渡想着男女之事,月空的时候为一月之虚,要避免,大风大雾,雷电交加,自己的情绪不稳或劳累为一日之虚,要避免,刚患过病的人也要注意。
那么,他的这些观点在现在有现实意义吗?
有,因为现代是一个颜色过度的时代。
梦露式的照片太多了。
各家商业单位对天理考虑的不够多,对人欲的方面考虑的比较仔细,因为顺着人欲走?钱方便。
您只要来到街头的任何一个报亭,往卖杂事的铺面上扫一眼,您就会看到,清一色的美女或露肩膀或露大腿各显姿态。
你如果乘坐火车,您可以看一下隔壁座位的老兄在看什么杂志,光是封面上的标题就足够火爆,什么“美少妇遭骗色失身”之类的题目不一而足,配着搔首弄姿的图画很俱冲击力,这位看杂志的老兄看得两眼放光满面通红,显然已经相火妄动了,一个人出差您能保证他不犯错误吗?
您打开网站,几大门户网站点击新闻的24小时排行榜永远有一半的是“走光”“艳照”“强奸”之类的新闻。
你打开电视机,各种选美女美男模特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电视剧多半是靠婚外恋情来推动情节发展,终于发现了一个写中医题材的《神医喜来乐》,整剧还很充分地描写了他是在老婆的眼皮地下如何偷吃对面的铁狮子头老板娘的。
估计朱丹溪老夫子来到现代社会,古板的他一定会在二十四小时后对人世间彻底绝望,选择重新投胎。
谈到休闲,现在一些人的晚上休闲生活永远是这样,先在饭店喝酒,酒足饭饱后到KTV唱歌,由袒胸露腿的姑娘们作陪,然后离开KTV,到桑拿浴洗澡按摩,还是由穿着超短裙的姑娘按摩到夜里一两点钟。难能可贵的是,在第二天他们仍然可以在早晨八点钟精神抖擞地到单位,处理各种事务,但眼睛是浑浊的。
他们的相火也在白天和晚上一起妄动。
这些事物,都使得人心躁动,失去沉稳之性。
更严重的,是使得失精严重。
失精的方式有多种,我就不谈了,但过度失精的结果却不好。
在这里与西医有分歧,西医认为,人的精液只有蛋白若干,液体若干而已,丢点无所谓,没有那么严重。这种话出现于所有的性教育图书中。
西医如此看让我感到很遗憾。
如同看一个航天飞机,西医的思路是:砸了,分析成份,塑料若干,金属若干,没有多重要,几千美元可以买同样分量的塑料和金属。就是这个思路。
但数万科学家研究的怎么样把这些塑料和金属组合在一起的,这个价值多大呢?几十个亿美金都不止呢!
又如同我手中的笔记本电脑,西医的思路,砸了,分析成份,原来就是塑料若干,金属丝若干,五十元钱收废品的那儿有的是,您多扔掉几个没问题。就是这个思路。
但在这个问题上您的思路一定不会跟着西医走的,您一定会说,谁砸我的电脑我就砸谁!
希望西医脱离古板的分析式思路。
举个例子吧,有个外企经理找我看病,他说夜尿多到每晚五六次,无法熟睡,白天精神恍惚,工作出错,他自己形容是刚做完的事回头就搞不清是否做过了,为此辞去了月薪几千美元的职位,看病半年,北京各大西医医院走遍,无效,未看过中医。诊脉指下空豁,舌红如柿,无苔。我问他为何肾精亏虚若此,他大惊,叙述自己与一女孩子有婚外关系,与她在一起日行房两次,与自己妻子也行房颇多。
我告诉他减少行房次数,开方为引火汤加味,补肾治疗。五副药后,他告诉我夜里已不起夜,精神恢复,对中医的疗效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又开药一个月巩固疗效。
此人现在还与我保持联系。
这样的患者,每个中医医生都会碰到很多。
这种情况,任何一个中医都会这么开药,并不是我的水平高,这是常规治疗。
但仍有许多人,身体虚损下去,日益衰老。
有的人说,中医就是擅长补肾,碰见谁都是一个补。
不是中医擅长补肾,而是现代的人,相火妄动损耗的太多。
古人云:少年戒之在斗,中年戒之在色,老年戒之在得。
人在少年的时候,没有金钱与地位,追求女孩子的道路往往坎坷,中年时有了地位金钱和经验,因此很容易犯错误,而偏偏在中年这个时候,人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所以古人提出警告,是有道理的。
所以希望大家在中年的时候,保持冷静,对自己的家庭好些,就可以了。
还有许多小伙子,在各种色诱下长期坚持手淫,甚至每天一次,坚持了许多年(有很多是从初中就开始的)。
现在身体怪病蜂起,婚后难以进行正常的性生活,出现的许多症状,看了无数的医院,连医生都绝望了。
这个时候跟他说“精液只不过是一点蛋白加上液体,损失点不会影响健康,多了只是会第二天疲惫影响工作”的那些专家就不见了,他们藏到了冰冷的教科书后面,消失了。代之以各个医院里面医生冷酷的脸:“你这毛病也太多了,腹泻到消化那里治疗,头晕检查一下脑血管,早泄到男性病那里,打不起精神到心理康复那儿,爱出汗自己少运动,怕冷多披件衣服。反正我这里看不了,你挨个科室跑一圈吧。”
跑了十圈后病看好了吗?
绝对会有人望着他离开医院的背影心里说:这个人精神不大正常。
我和一个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大家都见过一些这样的患者,可是就是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因为你一提出,就等于向现在所有的性学专家宣战了,因为大家都公认过度的性生活和手淫没有什么大的、本质的影响。
开战的结果是许多人又会找到借口,跳出来大骂中医的不科学。你们中医做双盲对照试验了吗?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处理了吗?
“你能治疗一个就治疗一个,至于观念对错的事,就忍了吧。”他说。
“可是在中医的体系里,明明是所有的这些症状都指向一个根源??肾精亏虚!”
“算了吧,尽你的力治疗就是了,别给中医惹事儿了。”
于是,世界继续着化学分析式的教育。
大家接受教育后,明白了放纵也只是第二天疲惫而已,没什么损失。
尤其是青年人,本来就容易放纵,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不多写了。
大家看后心里有个警惕就可以了。
如果能够多听听朱丹溪老人家的劝告,不该看的就不看,或许可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多做些自己该做的事情吧。
写到这里,我反复回头看,检查我是否曲解了丹溪老人家的意思,使劲的劝大家禁欲了。检查的结果还好,没有劝大家禁欲。
子嗣是人生的大事,性爱也是人生的必修课,这课也没有必要逃,爱情使人生变得美好,性爱也使人生变得美好,所以不用禁欲,但如果能够保持节律,不随外界商业单位的颜色宣传而妄动,不至于因妄动而影响健康,则是我今天写朱丹溪这部分所希望的。
大家共勉!
朱丹溪的故事就写到这里吧。
在公元1358年,朱丹溪逝世,在逝世前,他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是把自己的儿子叫到面前,严肃地对他说:学习医学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啊,你一定要谨慎认真对待!(医学亦难矣,汝谨识之!)
说完这句话后,端坐在椅子上去世了。
这是他留在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
他从一个任侠的少年,到刻苦学习理学的青年,一直到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完全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和心中的信念,完成了自己人生巨大转变,最终成为了一个对世界有用的人,成为了一个能够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生活信念传给后代的人。
丹溪先生千古!!!
他去世以后,葬在了现在的浙江省义乌县赤岸镇东朱村旁的墩头庵。
有义乌的朋友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去参观拜谒一下。
拜谒的时候麻烦大家替我点柱香或者献束花,以表达我的尊敬。
首先朱丹溪认为人这一生中,物质基础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制地生长下去,活了七八百岁还活着呢,没有可能,他认为人生的物质只能充足地供给三十年,以后就开始衰竭了(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那么,到底是什么促使人的衰竭加快的呢?朱丹溪认为,是相火。
相火这个词太复杂了,一般的中医都未必搞得太清楚,所以就不仔细考据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朱丹溪书中单写的一篇《相火论》。
简单地说,中医认为,物质的东西是阴,功能的东西属阳,这就是阴阳的概念(阴阳还可细分,每个事物里又有阴阳)。
而功能里面,动的事物就是是火(凡动皆属火)。
可能同志们还没清楚,我举了生动点儿的例子吧,您的血液在正常的流动,这血液是属阴的,很平静地流动着,因为功能存在,也就是阳气存在,所以它在正常流动,此时也有火,这是正常的火,像煲粥的小火,如果这点火没有人就死了,所谓无生气也。但突然您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羞答答在床上向您招手,您的荷尔蒙激素分泌增加,血液流动加快,这些荷尔蒙激素就是火,这火就大点儿了,是烧开水的大火,它促使机体走向兴奋。
好,现在慢慢地平静下来,接着谈丹溪老先生的观点。
丹溪先生认为肝肾两个脏器的功能之火就是相火。
朱丹溪学的是理学思想,在理学思想中,天理和人欲是打架的啊,天理是正常的,有规律的在呢运行着呢,跟日出日落一样有规律,不忙不乱的。
人欲可不是这样的啊,人欲是希望鱼翅燕窝顿顿有,当和美女相处的时候(女同志要翻译成帅哥),时间要过的最好很慢,最好连深情的凝望都是慢镜头,无聊的上班时间最好“嗖”的一下就过去,这就是人欲。
可见,如果由着人欲来,这世界就天王老子也没法儿弄了。
所以理学思想认为,人欲必须要服从管理,要有规章制度,要打卡,要抽查,上厕所方便要请示,总之是要服从天理,朱子曰(不是朱丹溪,是朱熹):“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听命焉”。
也就是说,朱丹溪老人家告诉我们,别总是想着男女的亲密之事,搞得相火“忽”地起来,刚下去,“忽”地又起来,本来能用三年一打火机,您两个月给用废了(这比喻是我自个儿想的啊,没得到他老人家的批准),他老人家的意思是,总使相火妄动,则身体会出现各种失调的病证,加速衰老。
那么如何才能减少想男女亲密之事的机会呢?他老人家说的非常可爱,而且通俗,即使过去了七八百年,看着也那么的生动,我就原文复述下来,他说:“古人谓不见所欲,使心不乱。夫以温柔之盛于体,声音之盛于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谁是铁汉,心不为之动也!”
忍不住,还是再翻译一遍吧,就是说您女朋友总是花枝招展地穿的挺暴露的喷着暧昧的香水往您怀里一钻,这事搁谁都受不了,所以,能闭眼不看就不看,但也没说您就从此什么都不做了,而是在适当的时机能避开就避开。
什么时机要避开呢?朱丹溪说就是冬天,人的精气潜藏,要避免过渡使用,夏天特热的时候,热伤阴气,这些为一年之虚,所以要避免过渡想着男女之事,月空的时候为一月之虚,要避免,大风大雾,雷电交加,自己的情绪不稳或劳累为一日之虚,要避免,刚患过病的人也要注意。
那么,他的这些观点在现在有现实意义吗?
有,因为现代是一个颜色过度的时代。
梦露式的照片太多了。
各家商业单位对天理考虑的不够多,对人欲的方面考虑的比较仔细,因为顺着人欲走?钱方便。
您只要来到街头的任何一个报亭,往卖杂事的铺面上扫一眼,您就会看到,清一色的美女或露肩膀或露大腿各显姿态。
你如果乘坐火车,您可以看一下隔壁座位的老兄在看什么杂志,光是封面上的标题就足够火爆,什么“美少妇遭骗色失身”之类的题目不一而足,配着搔首弄姿的图画很俱冲击力,这位看杂志的老兄看得两眼放光满面通红,显然已经相火妄动了,一个人出差您能保证他不犯错误吗?
您打开网站,几大门户网站点击新闻的24小时排行榜永远有一半的是“走光”“艳照”“强奸”之类的新闻。
你打开电视机,各种选美女美男模特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电视剧多半是靠婚外恋情来推动情节发展,终于发现了一个写中医题材的《神医喜来乐》,整剧还很充分地描写了他是在老婆的眼皮地下如何偷吃对面的铁狮子头老板娘的。
估计朱丹溪老夫子来到现代社会,古板的他一定会在二十四小时后对人世间彻底绝望,选择重新投胎。
谈到休闲,现在一些人的晚上休闲生活永远是这样,先在饭店喝酒,酒足饭饱后到KTV唱歌,由袒胸露腿的姑娘们作陪,然后离开KTV,到桑拿浴洗澡按摩,还是由穿着超短裙的姑娘按摩到夜里一两点钟。难能可贵的是,在第二天他们仍然可以在早晨八点钟精神抖擞地到单位,处理各种事务,但眼睛是浑浊的。
他们的相火也在白天和晚上一起妄动。
这些事物,都使得人心躁动,失去沉稳之性。
更严重的,是使得失精严重。
失精的方式有多种,我就不谈了,但过度失精的结果却不好。
在这里与西医有分歧,西医认为,人的精液只有蛋白若干,液体若干而已,丢点无所谓,没有那么严重。这种话出现于所有的性教育图书中。
西医如此看让我感到很遗憾。
如同看一个航天飞机,西医的思路是:砸了,分析成份,塑料若干,金属若干,没有多重要,几千美元可以买同样分量的塑料和金属。就是这个思路。
但数万科学家研究的怎么样把这些塑料和金属组合在一起的,这个价值多大呢?几十个亿美金都不止呢!
又如同我手中的笔记本电脑,西医的思路,砸了,分析成份,原来就是塑料若干,金属丝若干,五十元钱收废品的那儿有的是,您多扔掉几个没问题。就是这个思路。
但在这个问题上您的思路一定不会跟着西医走的,您一定会说,谁砸我的电脑我就砸谁!
希望西医脱离古板的分析式思路。
举个例子吧,有个外企经理找我看病,他说夜尿多到每晚五六次,无法熟睡,白天精神恍惚,工作出错,他自己形容是刚做完的事回头就搞不清是否做过了,为此辞去了月薪几千美元的职位,看病半年,北京各大西医医院走遍,无效,未看过中医。诊脉指下空豁,舌红如柿,无苔。我问他为何肾精亏虚若此,他大惊,叙述自己与一女孩子有婚外关系,与她在一起日行房两次,与自己妻子也行房颇多。
我告诉他减少行房次数,开方为引火汤加味,补肾治疗。五副药后,他告诉我夜里已不起夜,精神恢复,对中医的疗效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又开药一个月巩固疗效。
此人现在还与我保持联系。
这样的患者,每个中医医生都会碰到很多。
这种情况,任何一个中医都会这么开药,并不是我的水平高,这是常规治疗。
但仍有许多人,身体虚损下去,日益衰老。
有的人说,中医就是擅长补肾,碰见谁都是一个补。
不是中医擅长补肾,而是现代的人,相火妄动损耗的太多。
古人云:少年戒之在斗,中年戒之在色,老年戒之在得。
人在少年的时候,没有金钱与地位,追求女孩子的道路往往坎坷,中年时有了地位金钱和经验,因此很容易犯错误,而偏偏在中年这个时候,人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所以古人提出警告,是有道理的。
所以希望大家在中年的时候,保持冷静,对自己的家庭好些,就可以了。
还有许多小伙子,在各种色诱下长期坚持手淫,甚至每天一次,坚持了许多年(有很多是从初中就开始的)。
现在身体怪病蜂起,婚后难以进行正常的性生活,出现的许多症状,看了无数的医院,连医生都绝望了。
这个时候跟他说“精液只不过是一点蛋白加上液体,损失点不会影响健康,多了只是会第二天疲惫影响工作”的那些专家就不见了,他们藏到了冰冷的教科书后面,消失了。代之以各个医院里面医生冷酷的脸:“你这毛病也太多了,腹泻到消化那里治疗,头晕检查一下脑血管,早泄到男性病那里,打不起精神到心理康复那儿,爱出汗自己少运动,怕冷多披件衣服。反正我这里看不了,你挨个科室跑一圈吧。”
跑了十圈后病看好了吗?
绝对会有人望着他离开医院的背影心里说:这个人精神不大正常。
我和一个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大家都见过一些这样的患者,可是就是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因为你一提出,就等于向现在所有的性学专家宣战了,因为大家都公认过度的性生活和手淫没有什么大的、本质的影响。
开战的结果是许多人又会找到借口,跳出来大骂中医的不科学。你们中医做双盲对照试验了吗?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处理了吗?
“你能治疗一个就治疗一个,至于观念对错的事,就忍了吧。”他说。
“可是在中医的体系里,明明是所有的这些症状都指向一个根源??肾精亏虚!”
“算了吧,尽你的力治疗就是了,别给中医惹事儿了。”
于是,世界继续着化学分析式的教育。
大家接受教育后,明白了放纵也只是第二天疲惫而已,没什么损失。
尤其是青年人,本来就容易放纵,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不多写了。
大家看后心里有个警惕就可以了。
如果能够多听听朱丹溪老人家的劝告,不该看的就不看,或许可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多做些自己该做的事情吧。
写到这里,我反复回头看,检查我是否曲解了丹溪老人家的意思,使劲的劝大家禁欲了。检查的结果还好,没有劝大家禁欲。
子嗣是人生的大事,性爱也是人生的必修课,这课也没有必要逃,爱情使人生变得美好,性爱也使人生变得美好,所以不用禁欲,但如果能够保持节律,不随外界商业单位的颜色宣传而妄动,不至于因妄动而影响健康,则是我今天写朱丹溪这部分所希望的。
大家共勉!
朱丹溪的故事就写到这里吧。
在公元1358年,朱丹溪逝世,在逝世前,他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是把自己的儿子叫到面前,严肃地对他说:学习医学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啊,你一定要谨慎认真对待!(医学亦难矣,汝谨识之!)
说完这句话后,端坐在椅子上去世了。
这是他留在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
他从一个任侠的少年,到刻苦学习理学的青年,一直到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完全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和心中的信念,完成了自己人生巨大转变,最终成为了一个对世界有用的人,成为了一个能够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生活信念传给后代的人。
丹溪先生千古!!!
他去世以后,葬在了现在的浙江省义乌县赤岸镇东朱村旁的墩头庵。
有义乌的朋友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去参观拜谒一下。
拜谒的时候麻烦大家替我点柱香或者献束花,以表达我的尊敬。
转自:http://www.tgzyw.net/read.php?tid=1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