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腹泻临床处理技巧
- 作者:徐志洁|发布时间:2014-11-05|浏览量:1600次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含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如排稀水便,每日3次以上,或每天粪便总量超过200g,含水量超过80%,则可认为是腹泻。一般病程不超过2周者称为“急性腹泻”;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腹泻”。临床以前者常见。
一、急性腹泻的病因
1、肠道疾病
(1)、感染性疾病:
细菌:常见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弯曲杆菌属、埃希大肠杆菌属感染。霍乱弧菌感染引起的霍乱近年已经很少见了。另外,有些条件致病菌如“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在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后引起急性腹泻,内镜下可以见到直结肠黏膜覆盖“膜状”病变,而称之为“伪膜性肠炎”。
病毒:如轮状病毒腹泻。
真菌:不常见,多见于年老体弱、应用广谱抗生素、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等特殊人群。
其他: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肠炎,临床较少见。
(2)、炎症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常以急性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为首发表现,早期很难与菌痢鉴别;抗感染治疗无效,加上典型肠镜表现可以确诊。
(3)、肿瘤性疾病。
2、急性中毒及药物因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产气荚膜梭状杆菌、肉毒杆菌等细菌肠毒素污染食物而引起急性腹泻。食用有毒的蘑菇、河豚、或化学药品如砷、磷、铅、汞等亦可引起急性腹泻。有些便秘患者服用过量泻药(如酚酞/果导、麻仁润肠、通便灵等)可出现急性腹泻,停药后常可自行缓解。另外有些中药或保健品含有芦荟或大黄成分时也可引起腹泻,不宜长期服用。
3、全身性疾病:如甲亢常有腹泻表现。过敏性紫癜累及胃肠道时可引起急性腹痛伴腹泻,甚至发生便血,此时检查内镜可以发现消化道黏膜出现多发糜烂及溃疡。
在临床上,由于细菌感染或食品污染细菌毒素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最常见。尤其在夏季,食物容易发生腐败,由于不洁饮食之后发生的急性腹泻患者数量成倍增长,很多医院需要开设专门的肠道门诊,以免这些患者与普通患者发生交叉感染。针对感染性腹泻患者,我们在临床处理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二、是不是感染性腹泻患者都需要给予抗生素治疗?
不是。人体本身是具备自愈能力的,腹泻或呕吐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排毒的过程,毒素通过腹泻或呕吐从体内清除之后,身体自然就康复了。所以很多急性腹泻患者不用药,1、2天症状也可自行缓解。但在下列情况时,应该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1)、腹泻次数多,超过5次/日。
(2)、大量稀水便,或大便有黏液脓血。
(3)、大便检查发现白细胞超过3~5个/高倍镜视野。
(4)、合并发热,尤其体温超过38℃。
(5)、腹泻症状持续超过3天。
(6)、化验血常规WBC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超过75%。
三、感染性腹泻患者如何选择抗生素治疗?
虽然根据病史很容易判断是否为感染性腹泻,但确切的病原学诊断却十分困难:便培养阳性率低,而且时间长。所以,在治疗初期可根据临床经验来选择抗生素。引起急性腹泻的常见致病菌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因此治疗首选为针对这类细菌的广谱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