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晓华副主任医师 博士
-
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科室:
功能神经外科
- 深部脑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常用靶点
- 作者:张晓华|发布时间:2012-04-08|浏览量:1252次
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每年人群患病率约为4%,大约15%的人群在一生中曾有抑郁发作。约20%左右的抑郁症患者正规抗抑郁治疗后仍不能缓解,称为难治性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TRD)。对于TRD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经颅磁刺激、迷走神经刺激、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等方法。本文总结DBS治疗TRD的常用靶点。北京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张晓华
1、扣带回膝下部Subgenual cingulate gyrus(SCG)
目前,DBS治疗TRD最大数量的研究靶点,是神经解剖学定位在扣带回膝下部(SCG),Brodmann Area 25 (BA25)。
Mayberg等人进行了6例TRD患者的DBS开放式研究。刺激部位为毗邻BA25的白质纤维束。6个月随访时,4位(67%)TRD患者抗抑郁治疗有效,达到缓解的标准(HDRS-17,分数<8)。Lozano等人报道了20例TRD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DBS治疗1个月时,HRSD-17的平均分数显著性减,6月时疗效进一步明显,其中35%的患者达到缓解,55%的患者显效。12月随访时症状改善情况稳定。
研究表明,随着时间推移DBS显现缓慢的抗抑郁效果,类似BDS治疗肌张力障碍和抽动秽语综合症。
2、腹侧内囊/腹侧纹状体Ventral Capsule/ventral striatum(VC/VS)
Malone等报道了15例多中心VC/VS-DBS的治疗结果。DBS治疗1个月时3/15的患者达到显效的标准,3个月时8/15的患者显效,6个月时7/15的患者治疗保持显效,至最后的随访期(6-51个月)8/15的患者维持显效的状态。大多数TRD 患者对VC/VS-DBS治疗能够良好的耐受,2例在治疗后出现轻躁狂症状,通过时间限制和调整DBS参数症状消失。Rauch报道VC/VS DBS治疗后,PET研究发现患者眶额皮质、扣带回膝下前部、壳核、左侧苍白球腹侧区活性增高。这些发现补充了此区域的急慢性治疗能够影响到涉及抑郁的神经环路的改变。
3、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c)
研究表明刺激包括伏隔核在内的腹侧纹状体,对TRD患者和难治性焦虑障碍患者具有治疗效果。Aouizerate等首先报道了一例腹侧尾状核DBS改善抑郁症状的效果。刺激靶点选为伏隔核和尾状核,6个月的持续性DBS治疗后症状达到了缓解的标准。
4、其他靶点
有学者应用丘脑下脚(inferior thalamic peduncle,ITP)作为刺激靶点治疗TRD,能达到缓解标准,疗效稳定12月以上。
目前的研究结果说明,大脑中多个位置的DBS治疗都能够改善抑郁症状。但对DBS治疗TRD的最佳靶点尚未达成共识。根据不同抑郁症状的异质性,选择不同的靶点进行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