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胡传揆前辈的一面之缘
- 作者:周武军|发布时间:2013-06-21|浏览量:455次
2008-01-31 10:09:00|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北大医院 |字号大中小
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周武军
胡传揆(1901~1986) 又名子方。中国皮肤性病学家。1901年4月1日生于湖北江陵,1986年3月17日卒于北京。1927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留校工作,历任皮肤花柳病科住院医生、讲师、副教授。1930年,与其老师、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主任傅瑞士合作《维生素甲缺乏性皮肤病》的论文,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并详细论述维生素甲缺乏与皮肤病的因果关系。1932~1934年及1939年去美国进修,进行梅毒研究工作。抗战胜利后,任北平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花柳科主任、教授。翌年,兼任附属医院院长。1948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院(1953年改为北京医学院)院长。1954年任皮肤性病研究所所长。组织成立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任首届主任委员。1949年7月,参加中华全国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当选为主席团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卫生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持下参与制定防治梅毒的方案和措施。1950年,在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安徽、江西医治性病,建立性病防治网点。1955年被选为波兰皮肤科学会名誉会员。参与制定中国梅毒防治方案和具体措施,并深入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地指导、培训医务人员,建立防治网点。1954年,任卫生部皮肤病研究所所长,主持制定全国性病防治规划。1956年,与上海、北京皮肤病研究所合作,消灭40年代日本侵略军带到苏北的雅司病。1977年2月,以76岁高龄随医疗队赴湖北英山县亲手为千余名小学生治疗头癣。他对消灭中国性病、控制麻风病的流行及防治头癣病等作出了贡献。用中外文发表论文80余篇。代表作为《梅毒学、皮肤病及性病学》、《梅毒在世界的传播及在中国的消灭》。长期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北京医学院院长、北京医科大学校长职务,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
我与胡传揆前辈的一面之缘
1985年4月,我有幸走进北大医院,参加卫生部安排该院主办的第四期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皮肤科师资进修班学习。武汉一院段逸群大夫也是该班学员,他们科与北大医院有较深的渊源。他常说我们是“胡传揆的队伍”、“黄埔四期”学员。为什么这样说我开始还不知道,原来胡传揆老前辈是我国现代皮肤科学的鼻祖,他在上世纪初的北京协和医院跟随美国医生从事皮肤性病科工作,为国人中专门从事此专业的第一人。1930年,与其老师、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主任傅瑞士合作《维生素甲缺乏性皮肤病》的论文,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并详细论述维生素a缺乏与皮肤病的因果关系,被世人公认。外国人所编的专业书籍中,提到国人的,仅胡老一人。1977年2月,以76岁高龄随医疗队赴湖北英山县亲手为千余名小学生治疗头癣。他对在中国消灭性病、控制麻风病的流行及防治头癣病等作出了杰出贡献。
胡老多年来一直担任北京医学院和附属第一医院的院长和皮肤科主任。对我国皮肤科专业的创建和发展贡献了毕身精力。他为人谦和,平易近人,深得同仁称道。我听陈集舟主任说过胡老的很多事情。如胡老在皮肤科学界的泰斗地位无可置疑,但是也有不服气的,个别人常在背后说三道四,而胡老毫不介意,从不说此君的任何微词。85年初时他已因病在北大医院住院,成为植物人了。科内的书架上很多中外文图书为胡老所捐赠,其上署着“dr.hu”为胡老书写。
1985年夏日的一天傍晚,陈集舟主任和我在医院食堂用完晚餐后,说要去看看胡老,这正是我一直期待的,我马上提出也很想去,他欣然答应。我和陈老一起步行来到住于北大医院二部的胡老病房,只见胡老躺在病床上,口微张,陈老大声说:胡老,我来看你了。胡老似有所应答。陈老同陪护者聊了一会,我们就走了。
1986年3月17日,我们即将结束在北大医院的学习时,胡老走完了他85年的人生历程,与世长辞。他留下遗言将遗体捐献供学生解剖。北京医科大按遗嘱将胡老的遗体制成标本供学生使用。胡老还将平时积蓄的一万四千元钱捐献给北医,设立了科研成果奖,每年一次奖励北医的皮肤科研究成果。
我有幸见到胡老本人,并成为“胡传揆的队伍”里的一员。虽然没受到胡老的教诲,但受到胡老开创的北大医院皮肤科的学术熏陶,这是我的幸运。每当我为徐州医学院的学生讲授皮肤性病学时,我都会为他们介绍胡老等老一辈的事迹,与他们一起分享这一殊荣。让我的学生们记住胡老,记住北大医院,让北大的传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周武军
2008-2-2初稿 除夕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