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治未病”
- 作者:苏秀贞|发布时间:2012-01-10|浏览量:390次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治未病”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医院针灸科院本部及分院治未病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顺应社会需求,根据针推类传统疗法方法众多、方便高效、治疗及预防调理作用均突出而且无副作用的特点,充分发掘脐疗、督脉铺灸等各类灸疗,穴位贴敷,罐法,埋线,子午流注治疗,无痛针法,预防膏方等各类“治未病”优势疗法,去年一年来仅冬病夏治一项疗法就为一万多人次的群众提供了服务,有位大爷昨天来高兴地说:“连贴了三年,一次都未感冒”。而我们门诊工作中还发现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病人随着认识的加深,逐渐有治疗者变身成调理者,隔三差五就会来“治未病”一番,还不停地向周围的病人炫耀一番:“同事都说我黄脸婆变美女了,心情也好多了,感觉天都蓝了不少。”潍坊市中医院针灸科苏秀贞
其实,人们的健康状况可分为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状态。近年来我们注意到,现代人越来越关注生命的质量与健康的状况。但由于快节奏的生活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目前亚健康群体在人群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表现出易疲乏、心累、脾气暴躁、身心不适、体力恢复很慢等症状,但是面对各种仪器检查时,却显示不出什么问题。亚健康状态的发展是可逆的:一方面,如果机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忽视调理,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干预,也能使机体恢复至健康状态。而人一旦从亚健康进入疾病状态,尤其是形成大病,医疗费用的投入将是巨大的,而治疗效果却常常不够理想。此时,对病人个人的身心打击甚大,而其家人等亦受到很大影响。这种“有病治病”的传统观念和医疗模式,给社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实际上,亚健康状态就是中医所讲的“未病”表现之一。中医理论认为治病要“防患于未然”。“治未病”的理念古已有之,《黄帝内经》曾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唐代大医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和“已病”3个层次,并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据了解,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未病先防,治在已病之先,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指在发病之初,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进展。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疾病初愈,正气未复,余邪未尽之时,要从饮食、情致等方面进行调理,防止疾病复发。由此可见中医“治未病”不仅仅限于亚健康,而是在疾病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之后都采取积极干预,所以中医“治未病”就显得更加具有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