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甘嘉裕副主任医师
-
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科室:
耳鼻咽喉科
- 对医改的看法---政府医院必须政府建
- 作者:甘嘉裕|发布时间:2009-09-26|浏览量:2531次
试谈三甲非营利医院如何发挥最大效能问题
一、医疗市场化的弊端:把医疗完全推出市场,医务人员不仅要赚钱养活自己,还要赚钱买设备,赚钱盖大楼!医院每年不断增加各项指标,导致追逐创收是一个最重要指标,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用药应运而生,是看病贵的主要原因。群众对高端医疗的需求,而目前政府不办医院导致高端医疗资源有限,是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甘嘉裕
二、新医改导向基本正确,新的医改方案已明确提出加大政府对医疗的投入,但政府投入不可能大包揽把所有的非营利医院全包起来??像香港的政府医院一样,目前政府投入有一定限度,因此投多少,投到哪都很有讲究也很有争议; 如果投入到位,能发挥最大效益,曾经有说法是政府投入只投需方,不投供方;按目前医疗状况,这样只能更鼓励过度检查、治疗、用药等。
三、非营利性三甲医院运行的主要困惑:
(一)医院的主要收入是:
1、医疗收入:包括挂号、检查治疗、手术、护理等费用。
2、药物收入:目前新医改政策药物创收要趋向于“0”。
3、政府各级部门的投入:像中山一院每年能拿到的这部分钱仅2000多万,还不够退休职工的工资,而中山一院黄埔院区更是没有一分钱政府投入。
(曾经有门诊病人到门诊办投诉说服务流程不到位??你们拿了那么多纳税人的钱,把医院办成这样,对得起纳税人吗?!我们解释清楚医院没拿纳税人一分钱,而且不单要养活自己,还要买器械,盖大楼,导致病人投诉的收费员收入也不高,仅1000多元/月,该病人感概地说,你们也真不容易啊!)
(二)医院的支出
1、人头费 包括在职职工的工资,酬金及各种补贴,退休职工的收入,临工等的支出。医院为了人员的相对稳定及高职称人员有较好的收入,在这一块投入都较大。约占总收入的1/3左右。
2、药品支出 约占1/2.。
3、医疗耗材支出,检验试剂,放射胶片,手术室一次性用品等。
4、水电、各种设施维修小基建项目等。
5、每年折旧的设备约占1/5,须新购设备器械等费用。
6、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型设备的费用。
7、大型基建项目:如建门诊楼,住院楼等。用以改善就医环境及扩大生产能力等。
8、其他未能一一列举的开支,科研开支等。
(三)曾经有一种言论说:医院费用不透明要把医院经营状况公之于众,其实是因为看病贵导致群众的一种不平衡心态所致的,实际上医院的经营状况叫一字那么浅显!即: 收入?支出=结余。
三甲医院的困惑:
1、没有收入即没有支出,不可能靠借贷来维持医院运作!收入不够支出就要减,首当其冲减的就是人头费。人头费减少意味着留不住高水平的人才!
2、在运营良好的医院里,只要不是竭泽而渔或违法的方法,任何能创收的手段都是被鼓励的,医院对各科室的要求每年都不断加码,包括经济收入指标。在生存与社会效益之间如何平衡。
3、以中山一院为例,运营状况够好的了,每年总收入20亿(2008年),而结余下来的纯利润仅5000万(占总收入的2.5%――40分之一)用于机动使用的尚可接受,但用于支出中的5、6、7、8点就远远不足了,特别是第7点。目前医院拟建外科大楼,匡算总费用约5~6亿,还不包括设备及各科特殊要求的费用。那么,即使以2008年的收入状况,要建一座大楼也要10年以上的全部储备,意味着5、6、8项都不能花费。或者要从病人身上赚回来。
4、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市第一医院及广州医学院均有广东省、广州市政府的全力资助,在门诊楼、住院楼的建设上,各获得几个亿以上的资助,基础建设已经完成,已投入良性运转。中山医系统则不然,虽然是一间百年老院,原来又是卫生部属的院校,现因和中山大学合并后又归属教育部。这种部属院校每年能拿到的部里拨款仅2000万左右。省、市是不拨款的,后来提倡部省共建中山医,省里也只能象征性地支持一下,甚至动员省长手里的基金??这种各级政府支持的不平衡导致医院发展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虽然中山医人很大度地不出声,但从政府对医院的支持及希望,不可能让这种现象长期持续下去。
四、目前医疗仍以非营利性医院为主体:
1、省卫生厅厅长姚志彬2007年总结,广东医疗市场98%是非营利性医院,2%是民营医院。
2、非营利性医院中,起医疗主导作用,肩负最大部分医疗任务的是非营利的三甲医院。、
五、保证非营利的三甲医院发挥最大作用是稳定医疗环境当务之急。
1、群众需要专家级的治疗,群众的温饱解决以后,根据马洛夫的需要层次,健康就变成最重要的,由于长期以来初级医疗的水平低下,以及曾经区级以下医疗站点为病人点菜单式开药,使群众对其失去信心,而三甲医院的教授号成为热捧的对象,打个喷嚏都要找教授看,切条阑尾都要教授主刀,是导致看病难的一个主要症结。虽经引导可让轻病人看社区医院,但谁又敢说打喷嚏一定是小毛病,右下腹痛一定是阑尾炎?
2、非营利的三甲医院有严谨的诊疗程序及规范,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各种检验齐全,质量稳定;影像检查能细致入微;各科水平相对较好;使病人得到全方位、准确、到位的诊断治疗。
在三甲医院工作经常看到一些基层转上来的病人,诊断未明又乱试药;加上检查治疗不到位使病情复杂;还有不该做的手术给做了,手术术式不规范,甚至不知做了什么术式,导致不可逆的损伤;还有准入制不严,请过一个医生来做过一台某手术就自己开展……,导致医疗效果与三甲医院大相径庭。
3、在没有政府合适投入的三甲医院里,硬件不到位,病房条件差强人意,一个科仅20?30张床,强大的人力资源,规范的治疗程序,使许多三甲医院科室未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如果政府在三甲医院硬件建设上给予合适的均衡的支持,三甲医院定能发挥其最大效能,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起巨大缓冲作用。
4、社区医院及全科医生的做法是为未来着想很好的思路,但如不解决原来的医务人员的素质低,新的全科医生的培训、执业以及他们的继续教育、晋升、提升水平、及有坚强的后盾等问题,这种做法是走不远的。合格的临床医生是成熟型的,必须在综合性大医院浸润5年或以上,而且以后还有不断进修、提升的机会才能保证其水平。总之,社区医院及全科医生制还有十年以上的长路要走,到时才能摸索出一个相对可行,稳定的模式; 与其花巨大的投资去建立这种模式,只能解决初级医疗问题,还不如同时先打造好现有的三甲医院,让它们在医疗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归纳起来值得反思的问题:
1、政府能为医疗投入多少?纳税人的钱怎样才能投入到真正的医疗中来?
2、政府不能只管医院,不办医院!
3、非营利制性三甲医院是政府在解决群众治病的主流及中坚力量,必须按医疗的需求设计好规模、布局……,政府医院必须政府建!
4、如果中央划拨款项给地方三甲医院不足,地方政府是否应补足,使所有在地方的医院均衡地发展,俗语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
5、社区医院及全科医生制还有十年长路要走,对这些只解决基础医疗问题的投入的同时,先把三甲医院打造好,更能顺应群众要求。
6、三甲医院能够有良好的环境、充足的床位,加上合理的管理模式,医生不再需要为买设备及建大楼而想尽办法创收时,更有利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安全及规范化治疗是医疗的核心,即使向社区医院投资多几倍,也不如投入三甲医院能达到的实效,因此目前政府应全力打造好三甲的医疗大船,让它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中起更大作用,更顺应群众需要,为政府分担更多医疗上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