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人外科简介
- 作者:文宇|发布时间:2012-05-07|浏览量:532次
80年代末期美国航空航天中心(NASA)首先提出了外科机器人的概念,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集医学、机器人学、材料学、机械工程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诸多学科的复杂机器人系统,为传统手术技术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和影响。湘雅二医院普外肝胆胰专科文宇
1. 外科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1985年Kwoh等采用PUMA500工业机器人作为辅助定位装置完成首例脑部手术。1 9 9 3年美国C o m p u t e r Motion公司研制了第一台协助微创手术的内窥镜自动定位系统,即持镜机(AESOP 伊索);1998年第一代操作机器人(ZEUS 宙斯)面世,由于其系统的局限性,2003年研发公司C o m p u t e r Motion被美国另一家INTUITIVE SURGERY收购,宙斯也就正式退市,不再销售。2000年INTUITIVE SURGERY研发的达芬奇手术(da Vinci)系统被美国FDA批准上市,成为目前允许临床使用的唯一合法的商品化手术机器人。
2. 外科机器人系统的构成
Da Vinci机器人系统是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医生操作台(surgeon console)、机械手臂(patient card)、光源和图像处理系统三个部分(vision card)。
3. 机器人外科系统的优点
①将医生手的操作转化为机械手臂的运动,过滤震颤和缩小了动作幅度,使外
科操作更加稳定和精细;
②带有关节的机械手臂具有7个方向的活动度,超越了正常手腕的活动范围,更
具灵巧性,能够完成许多高难度的操作,使得游离和缝合更加方便;
③镜头不同于传统腔镜,为放大10倍三维立体视野,操作时组织结构更加清晰;
④机械手臂把持镜头,主刀医师控制视野的调节,不同于传统腔镜助手扶镜,
其稳定性更强,手术连贯性更好;
⑤主刀医生坐位手术,舒适性更强。手术时远离手术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手
术模式,使远程手术医疗成为可能。
机器人外科系统有着传统腔镜无法比拟的优点,使得手术操作更加精细,出血量更少,患者术后疼痛感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2010年全球机器人手术超过30,0000例,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外科领域,日益成为外科发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