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何扬子主任医师
-
医院: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科室:
针灸科
- 天灸治疗虚寒证198例临床观察
- 作者:何扬子|发布时间:2009-12-18|浏览量:1546次
摘要:用复方白芥子制剂敷贴穴位的天灸疗法治疗198例虚寒证,其中哮喘77例,鼻疾59例,咳嗽34例,胃脘痛18例,痹证10例。哮喘、鼻疾和咳嗽取定喘、肺俞、膈俞等穴,胃脘痛取膈俞、肝俞、脾俞等穴,痹证局部取穴。分别在初、中、末伏和中伏后十天敷药,结果临床治愈24例(12.1%),显效41例(20.7%),好转112例(56.6%),无效21例(10.6%)。经分析疗效与疗程存在正相关,多疗程疗效优于单疗程,提示天灸治疗虚寒证哮喘、咳嗽、鼻疾、胃脘痛等病证具有方法简单、费用低廉、疗效较好的特点,如能坚持数年连续天灸则可提高和巩固疗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何扬子
主题词:天灸 虚寒证/针灸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4.1
三伏天或三九天在穴位上敷贴温热药物以达到灸治效果称为天灸,笔者从1986年起开展天灸治疗虚寒证哮喘、咳嗽、鼻疾、胃脘痛和痹证的临床研究,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198例报告于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纳入标准
按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哮喘病诊断标准”[1]辨证为寒哮者;按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辨证为虚寒型者[2];按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胃脘痛诊断标准”辨证为脾胃虚寒者[3],按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痹证诊断标准”辨证为痛痹者[4];按中医学院统编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辨证属鼻窒(肺气虚弱)、鼻鼽者[5]。
1.2 病例一般情况
本组病例198例均为门诊病人,男95例,女103例;年龄从3岁至68岁,平均36.12±16.64岁;其中哮喘77例(支气管哮喘56例,喘息性支气管炎21例),鼻疾59例(过敏性鼻炎45例,慢性鼻炎14例),咳嗽(慢性支气管炎)34例,胃脘痛18例(溃疡病8例,浅表性胃炎10例),痹证10例(关节炎6例,腰椎骨质增生3例,颈椎病1例)。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按不同病证取穴如表1,除任、督脉穴外均取双侧,痹证依疼痛所在部位近取,如膝关节痛取内、外膝眼、血海、梁丘等穴,腰痛取肾俞、大肠俞等穴。
表1 天灸取穴表
组别 |
哮喘、鼻疾、咳嗽 |
胃脘痛 |
痹证 |
第1组 |
定喘、肺俞、膈俞 |
膈俞、肝俞、脾俞 |
局部取穴 |
第2组 |
大杼、魄户、脾俞 |
胃脘下俞、胆俞、胃俞 |
局部取穴 |
第3组 |
风门、膏肓、肾俞 |
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
局部取穴 |
第4组 |
百劳、大椎、灵台、?? |
胃仓、三焦俞、筋缩、脊中 |
局部取穴 |
2.2 药物制备和用法
按白芥子32%,元胡32%,甘遂18%,细辛18%比例配齐药物,研为细末,过100目筛,置于阴凉密封处备用。 每年夏季初伏、中伏、中伏后十天和末伏为治疗日,取药末15g,姜汁(年轻女性用姜汁与蜂蜜各半,儿童用蜂蜜)20ml调为糊状,做成6个直径2.5cm的药饼,摊在直径3cm的塑料薄膜上,初伏取第一组穴位,中伏取第二组穴位,依次类推,药饼中心放0.1g灵猫香,对准腧穴贴敷,胶布固定,一般贴3~4h,贴敷时腧穴皮肤有温热感觉,如果有灼痛感可提前取下,如果温热感不明显可延长到六小时。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以免药饼移位、脱落。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与疗效
哮喘患者按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哮喘病疗效评定标准”[1]评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级,结果见表2;咳嗽患者按卫生部药政局“慢性支气管炎疗效判断标准”[2]评为临控、显效、好转和无效四级,结果见表3;胃脘痛患者按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胃脘痛疗效评定标准”[3]评为痊愈、显效、好转和无效四级,结果见表4;痹证患者按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痹证疗效评定标准”[4]评为临床治愈、显效、好转和无效四级,结果见表5;鼻疾按1990年全国鼻科变应性鼻炎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研讨会的疗效标准[6]为基础制订如下:临床治愈:症状(鼻痒、流涕、喷嚏、鼻堵等)、体征(鼻甲肿胀等)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显效: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好转:症状、体征均有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评定结果见表6。
表2 198例虚寒证治疗结果 例(%)
|
痊愈(临控、临床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哮喘 |
5(6) |
14(18) |
43(56) |
15(19) |
咳嗽 |
6(18) |
10(29) |
16(47) |
2(6) |
胃脘痛 |
4(22) |
6(33) |
8(44) |
0(0) |
痹证 |
1(10) |
3(30) |
5(50) |
1(10) |
鼻疾 |
8(14) |
8(14) |
40(67) |
3(5) |
合计 |
24(12.1) |
41(20.7) |
112(56.6) |
21(10.6) |
3.2 疗程与疗效的关系
为分析疗程与疗效的关系,将疗效进行数量化记分:痊愈(临控、临床治愈)得3分,显效得2分,好转(有效)得1分,无效得0分;与疗程数进行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哮喘患者疗效与疗程相关系数r=0.249,P<0.05;咳嗽r=0.677,P<0.01;胃脘痛r=0.725,P<0.01;痹证r=0.745,P<0.05;鼻疾r=0.730,P<0.01;五种病证疗效与疗程相关系数与零相关的差别有显著性或高度显著性,说明疗效与疗程均存在正相关,疗程越多,疗效越好。
表3 198例虚寒证疗效与疗程的关系 例
|
痊愈(临控、临床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1疗程 |
2 |
14 |
85 |
15 |
2疗程 |
7 |
21 |
25 |
5 |
3疗程 |
15 |
6 |
2 |
1 |
4 讨论
4.1 天灸是一种不用艾火,将药物敷在施灸部位,以收到灸治效果的疗法,始载于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以后宋代《针灸资生经》、明代《本草纲目》也有记载,但敷在穴位的分别为“朱水”、旱莲草和毛茛,治疗时间也不限定在三伏天,与现在临床沿用的天灸疗法不同,现在的天灸源于清代张璐的《张氏医通》:“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天灸疗法是根据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把腧穴、药物和季节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用白芥子、细辛等辛温走窜的中药,敷贴于膈俞、脾俞等背俞穴上,在三伏天人体阳气当旺之时,振奋阳气,驱除阴翳寒邪而治病。
4.2 本组用天灸治疗寒喘77例,有效率80.5%,与文献报道的79.9%和76.4%相符[7,8],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逐渐把治疗范围扩大到其它虚寒证如咳嗽、鼻疾、胃脘痛和痹证。天灸治疗胃脘痛、痹证尚未见报道。尽管这几个病临床症候不同,但其病机均为阳气不足、寒邪壅盛,根据“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都采用天灸疗法以温经通络,补阳祛寒,均有较好疗效,特别是对胃脘痛疗效满意,十八例全部有效。有一病例诊为溃疡病,曾两次上消化道出血,用天灸治疗一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两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三疗程后痊愈,随访三年疗效巩固。另一病例天灸治疗慢支一疗程后,喜出望外地告诉我们,除咳嗽有明显改善外,胃脘痛也好了大半。经统计学分析各病证疗效与疗程均存在正相关,多疗程疗效优于单疗程,提示连续两三年天灸可提高疗效,巩固疗效。
4.3 天灸后患者敷药皮肤局部会出现灼痛、麻痒感、起水泡和色素沉着等反应,这些反应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皮肤耐受程度个体差异有关,儿童和年轻女性反应较明显,老年患者耐受力较强,反应轻微。我们通过调配药物中姜汁与蜂蜜的比例和敷药时间以适应不同患者的状况,对儿童患者用蜂蜜调药末,且敷药时间缩短为一至两小时左右;年轻女性用蜂蜜与姜汁各半调药末,敷药时间缩短为两至三小时;其它患者用姜汁调药末,敷药时间为三至四小时,老年患者较迟钝,可适当延长敷药时间,以局部皮肤出现灼痛即应去除药饼,一般敷后局部皮肤发红,有麻痒感,过后留下轻、中度的色素沉着,如出现较大水泡应使用消毒针具挑破水泡,涂上龙胆紫,防止感染,下次敷药仍可继续进行,但敷药时间可适当缩短。除上述反应外未见其它并发症或后遗症。
参考文献
1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哮喘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3):26-2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学报;1988,3(6):68-69
3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胃脘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2):20-21
4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痹症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2):18-19
5 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第43-47页
6 顾之燕整理.变应性鼻炎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1,26:134
7 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组.冬病夏治消喘膏治疗喘息型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新医药学杂志,1978,(5):28-32
8 孙兰英,林宏,窦思东等.三伏日灸贴治疗哮喘多指标观察与分析.上海针灸杂志,1987,(3):3-6
(本文发表在1996年第二期《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70-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