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卢敏主任医师
-
医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科室:
骨伤科
- 中药内服配合艾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 作者:卢敏|发布时间:2011-11-04|浏览量:1059次
【摘要】 目的:观察我院自拟协定颈椎Ⅱ方配合艾灸百会、颈夹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和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变的影响。方法:将8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行入院常规检查,血液流变检查,椎?基底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检查、颈椎X线、CT、必要时MRI。予自拟协定颈椎Ⅱ方口服,艾灸百会、颈夹脊,两疗程后复查结果。结果:患者症状明显减轻,颈椎侧弯后伸时无特殊不适,血液流变学较前好转,椎基底动脉血流较前减慢,治疗总有效率为93%。结论:椎Ⅱ方配合艾灸百会、颈夹脊能有效减轻患者症状,改善颈椎局部血液循环和体内血液流变。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卢敏
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偶有体位性猝倒,属中医学“项强”、“血痹”、“眩晕”等范畴,常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群,占颈椎病发病率的20%~30%,该病呈现出发病率逐年增高,患病年龄越来越年轻的趋势,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生活。颈椎病作为多发病,常见病亦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我科从2009年5月-2010年3月共收入8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通过口服颈椎Ⅱ方,艾灸等中医专科特色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5例均为我院骨科2009年5月-2010年3月住院病人,男48例,女37例,年龄最小者28岁,最大者60岁,平均48.6岁;病程最长者8年,最短者4个月年,平均1.8年。从事会计,设计等脑力劳动者64例,从事司机、搬运等体力劳动者21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2)旋颈试验阳性;(3)x线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4)多伴有交感神经功能失调症状。
1.3 排除标准
1)颈椎病的其他分型(神经根型、交感型、混合型等);(2) 耳源性、脑源性、眼源性、外伤及神经官能性及颅内肿瘤等所引起的眩晕疾病;(3)锁骨下动脉缺血综合症;(4)合并有心、肝、肾、原发性疾病及心脑血管意外患者;(5)未按规定治疗,自动退出,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评定者,因文化程度等原因不能完成量表者。
1.4 疗效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疗效评价
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按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项目和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症状、体征和生活工作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评分(各项评分相加为总积分),并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治疗前得分×100% 。根据疗效指数判定疗效,痊愈:疗效指数>90%;显效:疗效指数为60%-89%;有效:疗效指数为20%-59%;无效:疗效指数<20%。痊愈加显效例数的百分比计为有效率[1]。
1.4.2 血液流变学检查
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观察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均由护士清晨静脉采血置于肝素抗凝试管中,交中心实验室检测。
1.4.3 椎?基底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检查
所有患者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做椎一基底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检查,本项目由由本院彩超室完成。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以均数土标准差((X土S )表示,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
1.6 治疗方法
1.6.1 中药内服
85例患者予我院协定处方颈椎Ⅱ号方为主辩证加减,药物组成:天麻,法夏、僵蚕、全虫、白芍、钩藤、丹参、茯苓、当归、黄芪、杜仲、川芎、菊花、甘草。每日1剂每日两次,7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6.2 艾灸
利用艾灸温通和温热效应,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以头项、肩颈、上肢部穴位百会、颈夹脊为主,采用温和灸,每日两次,每次3 0分钟左右,以局部感灼热,能耐受且不烫伤皮肤为度。急性期患者灸后注意休息,缓解期患者避免颈部剧烈活动,慎起居,避风寒,保持良好心境。
1.6.3 颈部功能锻炼
艾灸后局部保温,以头部写“?”五遍,活动由小逐步增加到最大幅度,活动颈椎,然后予颈托保护,保持良好坐姿,行走时挺胸抬头,下意识仰头,后项部有酸胀为宜。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口服颈椎Ⅱ号方和艾灸治疗两疗程后进行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比较发现: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根据中医颈椎病诊断疗效标准85例患者中,治愈60例,占70.7% ,显效19例,占22.3% ,有效4例占4.7%,未愈2例,占2.3% ,总有效率97.6%。复查血液流变学指标,多普勒B超,进行治疗前后对比。结果如下表:
表一
85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比较
例数 |
|
全血浆粘度(mPa.s) |
血浆粘度(mPa.s) |
红细胞变形指数 |
红细胞聚集指数 | |
低切(10S-1) |
高切(200S-1) | |||||
N=85 |
治疗前 |
12.7土3.24 |
5.24土0.83 |
1.62土0.31 |
0.75土0.15 |
7.05土0.44 |
治疗后 |
9.2土2.84 |
4.15土0.76 |
1.22土0.30 |
0.95土0.23 |
6.2土0.38 |
治疗前后比较P<0.01
表二
85例患者治疗前后椎一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的比较
例数 |
|
Vs |
Vm |
Vd | |||
N=85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左椎动脉 |
76.2土14.6 |
51.2土9.78 |
46.6土7.88 |
34.3土8.21 |
32.8土5.95 |
21.6土4.92 |
|
右椎动脉 |
76.3土13.9 |
50.8土10.2 |
46.9土7.42 |
33.8土8.53 |
32.4土5.61 |
21.9土5.01 |
|
基底动脉 |
76.9土14.7 |
51.6土9.6 |
47.3土7.95 |
34.9土7.98 |
32.9土5.54 |
21.3土5.06 |
治疗前后比较P<0.01
三 讨论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导致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椎动脉为锁骨下动脉的第一分支,在胸膜顶前斜角肌间隙内上方发出,走行较长,于颈前方上行,向上依次穿过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向内弯曲进人枕骨大孔,在脑桥基底部左、右椎动脉合并成一条基底动脉,是脑部血液供应的一个重要来源。其发病机制一方面是颈椎退行性改变和周围的肌肉、肌腱、韧带的痉挛、粘连和挛缩以致局部力学失衡引起颈椎小关节的微小移位而对椎动脉的挤压刺激,造成椎动脉痉挛[2]。在颈部的伸展或旋转时改变其血管位置,局部扭曲,狭窄,其次与其血液流变改变相关。研究表明:高粘滞倾向的血液导致血液流动性能下降而引起脑组织微循环障碍,[3]特别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理改变情况下,椎动脉痉挛,血液粘度增加和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均可导致营养性微循环血流减少,局部灌注及供氧不足导致前庭神经核缺血性病变引起的眩晕,发病时病人可有轻度失神及运动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或斜向一方。部分病人有恶心感,急性发病时病人不能抬头,少数病人有复视、眼颤、耳鸣及耳聋等症状体位。
我院协定处方颈椎Ⅱ号方,重用黄芪,党参大补元气。配伍丹参和营活血化瘀、僵蚕疏通经络。诸药合用,共凑补气活血、消瘀通络之功。通过活血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增加脑部供血。温和灸法可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艾叶的药性,通过局部穴位和经络的传导直达病所。温经通络,消瘀散结,祛除风寒除湿,达到治疗作用[4]。现代医学认为艾灸可使微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痉挛缓解,有效地改变血液高浓、粘、凝、聚状态,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5]。同时可提高人体抗病力,促进机体的康复功能。
经过患者自我评分、血液流变学检查和椎一基底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检查颈椎Ⅱ号方配合艾灸能。降低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提高红细胞变形指数,从而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喜,詹松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项目和评分标准[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3):153?154.
[2]贺铁豪,黄李平.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的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9(2):212~213.
[3] 贺铁豪.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血液流变学初探[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7(3):42-43.
[4]李娟.艾灸加电针治疗颈椎病58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5,7(11):52?53.
[5] 张英英,赵粹英,王虹英等.艾灸对老年人血液流变性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7,16(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