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SCO-GICS结直肠癌研究热点
- 作者:蒋伟忠|发布时间:2010-06-12|浏览量:421次
?转自中国医学论坛报) 福建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蒋伟忠
1月22~24日,全球2400名知名医学专家参加了在美国奥兰多召开的2010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肿瘤大会(ASCO- GICS)。本届会议围绕“以科学研究和多学科策略推进胃肠肿瘤治疗”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本届会议上,来自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维克托●韦尔库列斯库(Victor Velculescu)教授作了题为“肿瘤的整合基因组学分析”的主旨报告。他围绕癌基因PIK3CA突变致结直肠肿瘤、乳腺癌发生浸润和无序增殖等恶性表型的问题,结合采用药物成功干预的实例,提出未来肿瘤的治疗方向是以不同个体肿瘤的基因组检测为基础,基于分子背景的个体化诊断和治疗模式。
新型筛查手段
在本届会议上,梅奥医院阿尔奎斯特(Ahlquist)医师报告了结直肠癌筛查的最新研究进展。传统的结直肠癌筛查模式为问卷调查-粪便潜血-结肠镜检查的序贯模式,限于敏感性、特异性及效价比,人们一直在探索该领域的新型筛查手段。Ahlquist医师的报告重点介绍了新一代粪便DNA检测(sDNA)、血液肿瘤分子标志物检测和胶囊内镜筛查的进展。sDNA的检测目标多为甲基化或突变的癌基因片断,包括BRAF基因。在血液肿瘤分子标志物检测方面,甲基化Septin9和CD24的研究结果最令人鼓舞。作为肠癌筛查金标准结肠镜检查的替代手段,胶囊内镜检查的进展令人倍感兴趣。
以色列卡拉斯(Karaus)博士在本次会议上报告了血液CD24检测在结肠癌筛查中的价值(摘要号286)。研究发现,与结肠镜检查相比,CD24检测发现肠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达92%,发现腺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2%和89.2%。如果此结果能在大规模人群筛查中进一步得到验证,将会使“一滴血早期发现肠癌”的梦想越来越接近现实。
术前分期的影像学评估
直肠癌的术前分期及评估对综合治疗策略的制定非常重要,然而对几项重要预后影响因素的评估却一直不尽人意,包括淋巴结状态、肠壁外的静脉浸润(EMVI)和环周切缘(CRM)。在本次会议上,布朗(Brown)医师总结了现代影像学技术在该领域的进展,详见表2。
结肠癌预防模式
基于发病风险的结肠癌预防模式见表3。
从该模式可看出,肠癌预防措施中获益-风险的平衡非常重要,生活方式/行为干预等几乎无伤害的措施主要用于普危人群,而有毒性的化学预防则应严格限制用于高危或极高危人群。
KRAS野生型mCRC:靶向治疗的药物选择
已批准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治疗的靶向药物包括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贝伐珠单抗和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目前已证实仅KRAS野生型患者能从抗EGFR靶向治疗中获益,且抗VEGF和抗EGFR两类靶向药物联合不能给患者带来额外益处。因此,对于KRAS野生型mCRC的治疗,如何选择靶向药物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次会议并未发布有关靶向治疗的新临床试验数据,多数报告是对以前试验数据的更新和综合分析,然而对于该主题的讨论,仍是大会的热点。
抗EGFR靶向药物的一线治疗证据进一步增加
比利时范卡特森(Van Cutsen)教授报告了CRYSTAL试验(摘要号281)的更新数据。最新数据表明,KRAS野生型(WT)患者(56%)接受FOLFIRI+西妥昔单抗治疗的无进展生存(PFS)期和总生存(OS)期明显延长(表4),证实了FOLFIRI+西妥昔单抗在KRAS WT mCRC一线治疗中的价值。
该研究的进一步分析还探讨了BRAF基因状态对KRAS WT患者疗效的预测价值。在KRAS WT患者中检测BRAF基因状态,结果显示BRAF WT者(占90.6%)的预后明显优于突变型(MT)患者(表5),但因病例数较少,BRAF似乎不是很强的西妥昔单抗疗效预测指标。赫克特(Hecht)教授的评论也认为,目前BRAF突变尚不应作为排除使用抗EGFR靶向治疗的依据之一,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的推荐尚过早过快(2010版NCCN指南首次注明,在KRAS WT患者中如果BRAF为突变型,则不推荐使用抗EGFR靶向治疗)。
意大利西恩纳(Siena)医师报告了PRIME试验(摘要号283)的更新结果。93%(1096/1183)的患者接受KRAS检测,其中野生型为60%。结果表明,KRAS野生型患者接受FOLFOX+帕尼单抗治疗的PFS明显延长,OS也有延长趋势(表6),这为帕尼单抗在mCRC一线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依据。
以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方案联合贝伐珠单抗仍是目前mCRC一线治疗的主流
荷兰庞特(Punt)教授和美国Hecht教授分别对KRAS野生型mCRC治疗中靶向药物的选择作了系统的讨论和评价。
由于贝伐珠单抗首先即开始用于一线治疗的疗效验证,因此,目前在mCRC一线治疗中数据最成熟的靶向药物属贝伐珠单抗,其无论与氟尿嘧啶(FU)单药还是与FU/奥沙利铂或FU/伊立替康联合,均有试验数据表明能显著提高疗效。而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则首先在常规化疗失败后(三线、二线)的群体中验证疗效,因此,目前该类靶向药物仍在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二、三线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抗EGFR靶向药物的一线治疗证据有所增加,如CRYSTAL、PRIME和OPUS试验,但最近公布的英国COIN试验结果却发现,联合西妥昔单抗较单用化疗无任何额外益处,使得氟尿嘧啶(FU)/奥沙利铂联合西妥昔单抗在一线治疗中的价值受到质疑。
需要注意的是,在KRAS野生型mCRC的一线治疗中,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抗EGFR靶向药物孰优孰劣,目前仍缺乏头对头的研究比较,我们期待正在进行的Ⅲ期CALGB 80405试验(比较贝伐珠单抗和西妥昔单抗)和Ⅱ期PEAK试验(比较贝伐珠单抗和帕尼单抗)能带来答案。
NO 16968研究:
年龄不影响XELOX在Ⅲ期结肠癌辅助化疗中的DFS益处
2009年ASCO大会报道的ACCENT和MOSAIC研究均表明,在结肠癌辅助化疗中,与传统FU/亚叶酸钙(LV)方案相比,含奥沙利铂的联合方案并不能给70岁以上老年患者带来额外生存益处,因此此类患者不予推荐。基于这两项研究结果,德国、英国及美国的部分医疗机构更改了治疗指南,不常规推荐7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辅助化疗使用奥沙利铂;正在进行的欧洲大型Ⅲ期试验PETACC-8更是在2009年修改了试验的入组标准,不再纳入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
但新近公布的NO 16968试验却得出了相反的结果。2009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报道的该研究结果表明,在Ⅲ期结肠癌的辅助化疗中,奥沙利铂+卡培他滨(XELOX)较FU/LV显著提高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DFS,71.0% 对 67.0%,P=0.0045)。在本次会议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哈勒(Haller)教授分析了该试验中年龄对DFS的影响,表明对于3年DFS,65岁以上老年患者从XELOX的治疗获益近似于65岁以下患者(HR为0.81对0.80),年龄并未影响辅助化疗疗效。
此结果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因其与2009年ACCENT和MOSAIC结果相矛盾。大会特邀MOSAIC试验的主要研究者德格拉蒙(de Gramont)教授对此进行了评论。de Gramont教授解释,MOSAIC试验包含了部分Ⅱ期患者,且在70岁以上患者中,接受FOLFOX治疗者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复发后采取积极治疗的患者比例明显减少,这些可能是影响结果的原因。他同时指出,如果以70岁为截点,在NO 16968试验中同样也观察到老年组的XELOX剂量强度有所减低、治疗疗程减少,疗效差距加大(3年DFS,HR为0.87对0.79)。因此,de Gramont教授认为,XELOX或FOLFOX可能对老年患者也有DFS优势,但这种优势可能因老年患者化疗中剂量强度减低和毒性增加而降低。
因此,结合临床试验结果,笔者认为,在为老年患者选择辅助化疗方案时,虽然年龄不一定是一个限制因素,但年龄背后的一般体力状况和伴发病可能更值得关注,只有不明显增加毒性、不明显降低剂量强度的化疗才能使患者真正获益。也许不应单纯因年龄因素而在辅助化疗中排除使用奥沙利铂,但老年患者的化疗配伍(使用FOLFOX还是XELOX)有待商榷,新型口服氟尿嘧啶制剂(如卡陪他滨)因有较好耐受性和安全性,可能更能保证疗效。当然,这需要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来进一步阐述。 [92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