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锁孔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
- 作者:宗强|发布时间:2010-11-21|浏览量:1561次
三叉神经痛发病率为3-6/10万人,分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由于颅后窝局部占位性病变如肿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肉芽肿等导致,采用外科手术将病变切除后多可治愈。在因面部疼痛而前往神经外科就诊的患者中约60%以上属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该病表现为一侧面部阵发性疼痛,性质犹如刀割、烧灼、针刺或电击样,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后骤停;疼痛仅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常位于上唇、鼻翼、口角、门犬齿和颊粘膜等处;可由触摸面部、表情变化、进食、饮水、刷牙、漱口等诱发;剧烈的疼痛给病人造成巨大痛苦,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关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较一致的看法是三叉神经颅内段受到异常血管压迫导致。通常的口服药物、针灸、神经封闭、神经破坏等保守治疗方法多无效或易复发。显微血管减压术是通过耳后颅后窝微创锁孔小骨窗(直径1.5cm)开颅探查三叉神经根部,以特殊材料制成的垫棉将压迫血管推离三叉神经根部后垫开,解除压迫,从而将本病治愈。手术方法: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患侧向上侧卧位,头部下垂15°并向健侧旋转10°,颈部稍前屈,使患侧乳突处于头部最高位置。取耳后横切口或发际内0.5cm与发际平行的竖切口,长约3cm,手术切口长短取决于患者颅神经疾患范围及枕颈部的长短和粗细。开骨窗直径1.5cm。上缘至横窦水平,前缘接近乙状窦,下缘至横窦下1.5cm。硬膜切开后,手术显微镜下缓慢排放脑脊液。使用脑压板应逐步牵开、深入,剪开神经根部和覆盖在桥脑背外侧表面的蛛网膜,更换前端2mm宽的窄脑压板放置在小脑表面并牵开,遇有较粗大岩静脉或桥静脉妨碍入路时予电凝切断。探查三叉神经根进脑干区(root enter zoon,REZ),仔细识别压迫责任血管,采用锐性剥离方法将责任血管充分游离后,将其推移离开REZ充分减压,选择合适大小和形状的Teflon减压垫棉置于责任血管与脑干之间,如为静脉单独或参与压迫时则将其电凝后切断,完成减压操作后术野彻底止血,充分冲洗,严密缝合硬膜,常规关颅。如果手术中探查未发现有明确血管压迫,则可将三叉神经感觉根部部分切断,也可达到解除疼痛的目的。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总有效率达90%左右,少数病人术后疼痛复发,再次手术同样有效。本手术切口仅长3cm,术后7天拆除伤口缝线即可出院。手术并发症有脑脊液漏、切口感染、颅内感染等,发生率均较低,其它如听力障碍、面瘫等则更为少见,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可将并发症发生率降至最低。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宗强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位美国神经外科医生最早报告了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并获得满意治疗结果。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开始开展微血管减压术,手术效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极低。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巧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手术疗效进一步提高,并发症发生率下降,将会为更多的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病人缓解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