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培增主任医师
-
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科室:
眼科
- 由衷的感言
- 作者:杨培增|发布时间:2010-10-08|浏览量:1694次
培增教授200余万字的《葡萄膜炎诊断与治疗》终于完成即将出版了,当他告诉我这消息时是那么平静、自然,但我却能深深感受到他那无以表达的万千感慨之心!作为他多年的同事,我由衷地感到欣喜和振奋!培增教授要我给他的专著写几句话,实在不敢当,但最后我还是答应了,只有一个理由:对他的敬重与敬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杨培增
我和培增教授认识已经近8年了,当时是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校,我在班子里分管人事工作,自然关注各类专家人才。所以,很早我就听说中山眼科中心有个杨培增教授,特别勤奋敬业。后来随着工作接触的增多,特别是2004年他撰写的《临床葡萄膜炎》一书出版,扬教授和我长谈了两个多小时,使我对他的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当我读完他的“前言”、“想说的话”、和“著者小记”后,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培增教授的勤奋和敬业是在中山医科大学以及后来的中山大学闻名的。据说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每天晚上以及周末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后来他被安排在图书馆义务值班,一是解决了图书馆值班人手紧张的问题,也为他能有更多机会研读国外研究的最新资料提供了宝贵机会。在此期间他还自学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涉猎多种语言的科学资料,为他打开了国际视野,勤奋的工作精神和坚实的外语基础为他日后进行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和带领他的研究团队走向世界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培增教授的研究成果中,对其勤奋和执着也可略见一斑,他的葡萄膜炎的著作即有3部,即《葡萄膜炎》(60余万字)、《临床葡萄膜炎》(140余万字)和《葡萄膜炎诊断与治疗》(200余万字),共计约400余万字。据说他的手抄稿达800万字之多,可以想象其中所付出的精力、心血和汗水。不用计算,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除了极其必要的(底线的)休息时间之外,他都在研究、看病、工作…。没有坚定的理想和抱负,没有坚强的毅力和执着,没有过人的勤奋和努力,是不可能取得这样成就的。在一个充满诱惑和喧嚣的社会里,实在难能可贵呀!
我是读哲学的,一直从事教育研究和管理工作,虽自小就很崇尚医护工作者,但对医学一窍不通。与培增教授认识后,多次听到他以葡萄膜炎为例对有关疾病认识的阐述,让我领略了其高人一筹的独特视角和思想的深邃。他认为医学在现代科学中虽属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在某种意义上,它却又是人文科学的有机部分。他对作为临床医生的几点感悟是极独到和精辟的:首先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预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如此复杂的事物只能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伪存真,最后从本质上来把握认识它们。例如葡萄膜炎,一般看来它是一种疾病,实际上它是一类疾病。其病因和种类多达100余种,每一种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有很大不同,治疗方法也千差万别…”。
其次是要“以人为本”或“以病人为中心”,其要旨“不是一般地改善服务态度,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微笑服务等表面的内容,而是应以患病的人为中心,一切治疗都是为了救人。疾病发生在人身上,其临床表现及其转归不但受致病因素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也取决患者本身的因素,如年龄、性别、体质、遗传等…。
最后是应以心或生命去给患者治病。他提出治病有四个层次:药物、手术刀或其他仪器(这些是治疗疾病的工具和手段)治病者;用脑治病者;用“心”治病者,用生命治病者。
他的见解和分析的确充满了哲学辩证法,这和培增教授自幼受到祖国医学的熏陶,特别是中医的整体观和辩证施治的观点对他影响至深有关。因而在从事葡萄膜炎这一眼科顽症的研究中,他不但注重疾病在分子、细胞、基因等方面的变化及其机制,也重视疾病所带来的整体变化和对全身的影响,不但重视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也重视调理平衡对疾病的影响;不但考虑治疗的立即效果和一时之功,更注重疾病的长久控制和为患者带来一生的光明;不但考虑治疗的实际效果,更注重用最少的药物、最简便的途径、最经济成本、最优化的方案、最适宜的治疗时间、给患者带来最少的痛苦,追求在不知不觉过程中治愈疾病的唯美境界。培增教授心存人本、仁心,锐意进取、不懈思考,将治疗疾病作为艺术去追求、去雕凿,逐渐建立起治疗葡萄膜炎的思想体系,即他在《葡萄膜炎诊断与治疗》一书中所提到的治疗葡萄膜炎的四种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整体思维、唯美思维)、三项原则(个体化原则、简单化原则、“长治久安”原则)和五种策略(速战速决策略、持久战策略、急则治标策略、联合用药策略、“扶正祛邪”策略),不能不说这一体系是医术与艺术结合的结晶,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的典范。
读培增教授的《葡萄膜炎诊断与治疗》一书(除去看不懂的专业内容)确有一种厚实的美感。全书散发着哲学和思想的芳香,折射出著者对生命的敬畏、关爱和专业精神,更记载着他不懈的人生追求和超越。此时我耳边响起了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路可走,只有那不畏崎岖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明的顶点。我衷心地祝福: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
李萍
二00八年十二月于广州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