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琳主任医师
-
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科室:
泌尿外科
- 经尿道等离子双极汽化电切术治疗腺性膀胱炎
- 作者:高琳|发布时间:2010-08-17|浏览量:448次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非肿瘤性炎性病变, 国外文献报道其患病率为0.9%~1.9%,腺性膀胱炎在过去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膀胱粘膜增生性病变,但近些年来本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可能与对本病的认识日益深刻及检查手段不断更新发展有关。目前该病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明了,正常膀胱黏膜无腺体,膀胱黏膜由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移行上皮的基底细胞呈灶性增生,并伸展至固有膜形成实心的上皮细胞巢(Brunn巢),再在细胞巢内发生腺化,形成腺样结构,即为腺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镜下或肉眼血尿,血尿多表现为终末血尿。腺性膀胱炎的确诊主要依靠膀胱镜检查及活检。病变部位主要发生在膀胱三角区、颈部、且为多中心性。依据病变的形态可分为1.滤泡样水肿型。较为多见。可见片状或散在的滤泡水肿样隆起或绒毛样增生。2.乳头状增生型。镜下见乳头状肿物,有蒂,易误诊为膀胱肿瘤,而腺性膀胱炎的乳头状肿物一般表面光滑,蒂较宽,几乎无血管生长,而且一般不呈浸润性生长。而膀胱肿瘤在B超下可见浸润性改变,故二者可加以区别。3.慢性炎症型。表现为膀胱局部粘膜粗糙,血管纹理增多。4.膀胱粘膜无显著改变型。膀胱粘膜大致正常只是在随机活检时发现,较容易漏诊。本组病例中滤泡样水肿型有26例,占总数的72%,和文献报道的一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泌尿外科高琳
目前治疗方法很多,但普遍认为尚无满意的治疗手段。,单纯抗感染、药物膀胱灌注化疗等方法并不十分理想,而采取膀胱部分切除术,膀胱粘膜剥脱术等开放性手术创伤大,手术并发症多,且仍存在术后腺性膀胱炎再复发的可能。经尿道汽化电切术被认为是治疗腺性膀胱炎较理想的方法,尤其是针对病变局限者最为适宜。此术式时间短,出血少,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费用相对较低,疗效确切。如术后腺性膀胱炎复发可再次施行。对前列腺增生症、膀胱颈硬化症,膀胱结石等诱发腺性膀胱炎的致病因素在术中可一并处理。我院采用经尿道等离子双极汽化电切术治疗腺性膀胱炎,与经尿道汽化电切术相比较有更多的技术优势。①使用生理盐水作为工作介质,即使生理盐水进入体内,但对患者内环境干扰小,有效的避免了TURS的发生。②低温切割,其切割温度仅在40~70℃之间,热效应小,热损伤小,可避免闭孔神经反射、损伤尿道外括约肌及前列腺包膜外性神经。③切割前列腺组织时使表层组织汽化,汽化层面下形成2~3mm均匀凝固层,可使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断面随即闭塞,术中止血确切、可靠。我们认为在手术的过程中要确认病变部位,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对于病变周围1cm正常膀胱壁进行切除可以减少复发率。另外在手术过程中要使用相对较低切割的输出功率,使用环状电极精细操作,尽量不使用电凝以减少术后瘢痕组织形成。
对于腺性膀胱炎累及输尿管口引起上尿路积水,导致肾功能损害者应行膀胱部分切除术、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对于散在、病变广泛的腺性膀胱炎的治疗目前争议较大,许多学者主张应行膀胱全切除术,我们对这样的病例采用了经尿道等离子双极汽化电切术,术后结合膀胱腔内化疗,密切随诊,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治疗无效的病人可再行膀胱全切除术。
由于腺性膀胱炎术后易于复发,且可能发展为膀胱腺癌的特点,术后应常规进行药物膀胱灌注化疗,定期行膀胱镜检查尤为重要。我们采用羟基喜树碱、吡柔比星等药物定期膀胱灌注以预防腺性膀胱炎复发,疗效较为满意。定期行膀胱镜检查,以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