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WHO对CNS肿瘤的分类(8大类)
- 作者:庞红立|发布时间:2011-10-14|浏览量:543次
I 神经上皮组织来源的肿瘤(指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在不同分化期中所发生的肿瘤,统称胶质瘤和神经节细胞瘤。共10类)
1:星形细胞肿瘤:
局限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I);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I);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I)。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庞红立
弥漫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I);;间变性星形细胞瘤(III);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包括变异型如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和胶质肉瘤/IV);
[注]星形细胞瘤(II)分四种病理形态:原浆型、纤维型、肥胖细胞型及混合型。
2:少枝胶质(细胞)肿瘤:少枝胶质(细胞)瘤;间变性少枝胶质(细胞)瘤。
3:混合性胶质肿瘤:少枝星形细胞瘤;间变性少枝星形细胞瘤。
4:室管膜(细胞)肿瘤:室管膜瘤;间变性室管膜瘤;粘液乳头型室管膜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
5:脉络丛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脉络丛癌。
6:未定来源的胶质肿瘤:星形母细胞瘤;(大)脑胶质瘤病(区别转移瘤,服囊虫,脑脓肿,多发脑膜瘤等);第三脑室的脊索样胶质瘤。
7:神经元和神经元-胶质细胞混合性肿瘤:神经节细胞瘤(是CNS中分化最成熟的肿瘤),神经节胶质瘤等。
8:神经母细胞(性)肿瘤:嗅神经母细胞瘤(原发于鼻腔内的肿瘤向颅内侵袭);嗅神经上皮瘤;肾上腺和交感神经系统母细胞瘤。
9:松果体肿瘤/松果体实质瘤(实质为神经元细胞肿瘤):松果体细胞瘤;松果体母细胞瘤。
10:胚胎性神经上皮肿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母细胞瘤;非典型性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神经母细胞瘤等。
[注] 好发于20岁以下的肿瘤有: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细胞肿瘤;脉络丛肿瘤;神经节胶质瘤;髓母细胞瘤。
[注] 胶质瘤分级依据:核异型性;有丝分裂有无;内皮细胞增生有无;坏死有无。每项一分,共四分即四级。WHO(2000)延用类似于St.Anne/Mayor的分级标准依据。
[注] 神经节细胞瘤:90%以上患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颞叶多见;预后相当好如有报道10年生存率可达90%。
[注] 原发性( de novo)胶质母细胞瘤:以EGFR的扩增及过量表达为主,且p16的突变发生率是继发的2倍;
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以 p53的突变为主要表现,如继发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注] 神经上皮性肿瘤为“幸福”的肿瘤,因好发于年龄小的肿瘤恶性度低如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细胞肿瘤、脉络膜细胞肿瘤、神经元肿瘤等,但髓母细胞瘤除外。
II 脑(脊)膜的肿瘤(4种)
1:脑(脊)膜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的肿瘤即脑膜瘤(按2000WHO分级):
I级(9)典型良性脑膜瘤:内皮/上皮细胞型;纤维型(纤维母细胞型);过渡型(混合型);血管瘤型(最常发生恶变为“恶性脑膜瘤”,经反复手术可恶变为脑膜肉瘤);分泌型;微囊型;砂粒型;化生型;淋巴浆细胞丰富型。
II级(3)不典型脑膜瘤:脊索(样)型;透明细胞型;非典型性。
III级(3)间变性或恶性脑膜瘤:横纹肌样型;乳头状型;间变性(恶性)。
[注]脑膜瘤年龄越小患者,恶性度反而越高,以区别神经上皮肿瘤的年龄分布特点。
[注]脑膜瘤可分为头皮/颅骨/眼眶等异位脑膜瘤和颅内脑膜瘤,临床以颅内脑膜瘤多见。
[注]脑膜瘤有多发性脑膜瘤(病)、囊性脑膜瘤、复发性脑膜瘤分型。
2:脑(脊)膜间质的肿瘤即间叶性/非上皮性肿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骨(肉)瘤;软骨(肉)瘤;血管(肉)瘤;kaposi肉瘤;骨软骨瘤等。
3:原发性黑色素细胞性病变:黑色素细胞瘤;恶性黑色素瘤;脑膜黑色素瘤病等。
4:组织来源未定的肿瘤:血管母细胞瘤即毛细血管型血管母细胞瘤。
[注]特殊脑膜瘤:多发脑膜瘤(多为砂粒型);多发脑膜瘤病(指伴有神经纤维瘤病的多发脑膜瘤,多为纤维型);囊性脑膜瘤;复发性脑膜瘤。
[注]血管外皮瘤:CNS起源于硬脑膜间质毛细血管外皮的周细胞而非上皮细胞;为恶性肿瘤;其影像表现同脑膜瘤,均匀强化及脑膜尾征。
III 颅脊神经的肿瘤
雪旺细胞瘤(神经瘤或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神经束膜瘤;恶性周围神经鞘瘤。
IV 鞍区肿瘤
垂体腺瘤(多位于鞍内,起源于腺垂体);垂体腺癌;颅咽管瘤(多位于鞍上区,起源于Rathke 囊的鳞状上皮,为儿童最常见的先天性肿瘤);脊索瘤;颗粒细胞瘤。
V 生殖细胞肿瘤
生殖细胞瘤;非生殖细胞性生殖细胞肿瘤(绒癌;畸胎瘤;卵黄囊瘤即内胚窦瘤;胚胎性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
VI 造血系统肿瘤
(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浆细胞瘤;粒细胞肉瘤。
VII 转移性肿瘤
转移至脊椎的常见癌依次:“前列乳支肾”即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肾癌;
转移至颅内的常见癌依次:肺癌,乳腺癌,肾癌前列腺癌等泌尿系肿瘤,消化系肿瘤,女性殖系肿瘤,甲状腺肿瘤,造血系肿瘤,黑色素瘤等;多发生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灰白质交界处;约10%的颅内转移瘤找不到原发病灶,需进一步检查PET或立体定向活检;需要鉴别胶质瘤、慢性脑脓肿及脑囊虫等。胶质瘤是白质供血故囊变偏向皮质,而转移瘤是皮质供皮,故囊变偏向白质;转移到脑实质者多见,亦可转移至颅骨、硬膜等。
[注]转移瘤约10%不能发现原发病灶;DSA约20%左右造影示阴性。
VIII 脊索瘤??(1999WHO分类有此大类,而2000WHO将此分入鞍区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