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欢欢主治医师
-
医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科室:
针灸科
- 树人网讯 高校共青团要在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上有所作为
- 作者:张欢欢|发布时间:2012-02-27|浏览量:708次
□刘金厂
近年来,河南中医学院团委从抓先进、树典型、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入手,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涌现出了诚实守信的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2006年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王一硕,全国“三好学生标兵”、河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白云苹,被《人民日报》誉为“马背上的医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张欢欢,被《半月谈》、人民网誉为“26岁的老中医”的西部志愿者李国胜,河南大学生志愿捐献骨髓第一人张申,五年如一日照顾残疾同学的于爱党等一大批优秀大学生典型。为此,河南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团省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2006年5月8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省青少年中开展向以王一硕为代表的优秀大学生先进群体学习活动的决定》,并由河南中医学院以上6名大学生组成报告团在全省高校作巡回报告。报告团成员王一硕、白云苹还多次应教育部、团中央等邀请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作巡回报告。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张欢欢
同时,河南中医学院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连续两届获得全国校级优秀组织奖,在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中多次获得先进组织单位,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多年被中央文明办、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全国先进组织单位,被团中央等评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全国先进单位,获得河南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等数十项荣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以及中央电视台等全国数十家新闻媒体都对河南中医学院的这些情况给予关注。
高校共青团要在服务大学生成人上有所作为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河南中医学院团委始终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这使他们政治进取心强,思想敏锐活跃,获取知识信息快捷,闪耀着青春的光彩。但是,也应看到,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加之大学生处在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阶段,使得他们在探索事业和人生道路中会产生许多困惑。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教育方法不灵了,空洞的说教更是显得苍白无力。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面临的问题,寻找一种有效载体,使之更具现实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尝试利用典型教育的方法,通过在大学生中树立和培育先进典型,通过可感、可知、可信、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进行引导教育,探索出一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河南中医学院大学生典型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实践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96年起,随着高校收费的增加,贫困生问题越来越突出,有些学生因不能正确处理眼前的经济困难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影响到了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学校的稳定。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全校挑选部分自立自强的学生典型,通过举办优秀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报告会等,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所树立的优秀贫困大学生典型,不仅学业成绩优秀,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还有很多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因为能吃苦、肯钻研、乐于奉献,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信任和重用。目前,优秀贫困生典型已成为我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
第二个阶段是从2000年起,随着高校扩招和高校学费标准的提高,高校的贫困生问题更加突出。为了保障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国家出台了“两个确保”的政策,保证了贫困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然而,“两个确保”政策在对贫困生提供切实保障的同时,也为一些不讲诚信的“假贫困生”欠缴学费提供了可乘之机,并且这种相互攀比有蔓延之势。此时,我们意识到,在大学生中不仅要开展自立自强教育,而且更要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白云苹等先进典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树立起来的。2002年新生入学后,当我们得知,有一个叫白云苹的贫困生依靠捡破烂换来的钱缴齐学费,并且自己坚决不要社会各界的捐助,而是利用这些钱设立贫困生基金会去帮助更多的贫困生时,我们决定要把白云苹作为诚信自强大学生的典型重点培养。目前,白云苹已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诚信自强的优秀贫困大学生典型,她应邀接受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全国几十家新闻媒体的采访,她的事迹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分析》一书收编,她组建的“白云苹贫困生基金会”被评为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她本人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标兵”等。这个时期,我们还发现和培育了张申、于爱党等一批团结互助、心系他人的典型。
第三个阶段是从2003年起,是我校从制度上、政策上支持培养大学生先进典型的时期,我们在大学生先进典型的培养上特别强调理想信念核心作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作用,以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全面提升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了各项培养措施,这一时期使我院的优秀大学生先进典型呈现“喷发式涌现”。这个时期,我们围绕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问题,围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大学生志愿服务贫困县和“三支一扶”计划,围绕着“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等,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我院涌现出王一硕、张欢欢、李国胜等全国有影响的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典型奠定了基础。
高校共青团要在服务大学生科技创新上有所作为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学术科技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是对书本知识的深化和运用。大学生参加学术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和学术科技成果不仅代表着一个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水平,在某种意义上也体现着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河南中医学院着力抓好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龙头的学术科技活动,出台了《河南中医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管理条例》,成立了学校和院(系)两级领导小组,学院每年拿出 1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在“挑战杯”竞赛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大学生和优秀指导教师。目前,“挑战杯”竞赛已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项主导性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在2007年学院举办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中,共收到参赛作品675件,有2500多名大学生参赛,占在校生人数的五分之一还要多。近年来,我院在全省和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成绩和位次不断提升。在2005年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鼓励奖14项;在2007年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鼓励奖11项;在第九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第十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总积分位居全国高校第75名,获得全国校级优秀组织奖。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工作的新载体和重要育人平台。河南中医学院团委正是紧紧抓住这一载体,着力在服务大学生科技创新上有所作为。
高校共青团要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上有所作为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强调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近年来,河南中医学院团委积极参与服务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工作,为服务大学生就业和创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方面,学校团委的主要措施是:积极主动组织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贫困县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向学校争取对志愿者的奖励、减免贷款、考研加分及优先录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选拔优秀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做志愿者,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奉献青春、锻炼成长,使我院涌现出了王一硕、张欢欢、李国胜等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典型,在他门的带动和影响下,5年来,学校先后有124名同学到西部和基层做志愿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识到,在西部、在基层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与此同时,院团委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还做了以下几项工作:通过组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引导大学生主动分析自我,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规划人生,使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更加准确,努力方向更加明确,方式方法更加正确,少走弯路,加速成才;通过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之星”评比活动,从毕业的校友和在校大学生中推选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在大学生中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教育和影响在校大学生,对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此外,学院还定期举办“成才之路、财富人生”论坛,邀请著名专家学者、社会名流、知名校友以及在校优秀大学生和同学们面对面进行交流,特别是在基层就业和创业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知名校友的经历和人生感悟,对在校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系河南中医学院团委书记)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