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新军主任医师
-
医院: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科室:
神经外科
- 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的治疗
- 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颅内胶质瘤致...
- 颅内蛛网膜囊肿伴发癫痫致痫灶精...
- Bcl-XL反义寡核苷酸联合嘧...
- RASSF1A基因在星形细胞瘤...
- 外伤性癫痫的外科治疗
- 儿童脑室脉络丛钙化
- 脑转移瘤
- 颞叶癫痫手术的适应证
- 什么是颞叶癫痫?颞叶癫痫的临床...
- 儿童颅咽管瘤全切术后内分泌功能...
- 嘧啶亚硝脲对胶质母细胞瘤A-1...
- 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在难治性癫痫外...
- 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 小脑扁桃体下疝诊断和治疗
- 儿童髓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 儿童颅咽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诊断与治疗
- 癫痫的诊治是否首先要确定是原发...
- 颅骨缺损修补术
- 癫痫病外科手术
- 小头畸形能治好吗?
- 外伤性脑积水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 关于颅底凹陷症的诊断和治疗
- 小儿头围小,怀疑是狭颅症,关键...
- 颅裂
-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业...
- 脑肿瘤:星形细胞瘤
- 什么是脊柱裂 ?临床表现和诊断...
- 什么是脑疝?引起的原因包括哪些...
- 颅咽管瘤47例显微外科治疗
- 河南日报农村版(王新军):我孩...
- 大河健康报:脑电生理探路??让...
- 科学时报:癫痫外科治疗找准摘除...
- 医药卫生报:郑大五附院成功摘除...
- 中广网:王新军 巧施显微挖心战...
- 五附院王新军研究证明:癫痫外科...
- 恶性胶质瘤组织中Bcl-xL ...
- 侧脑室脑膜瘤及其显微外科治疗
- 儿童髓母细胞瘤组织中Bcl-X...
- 经额下-眶-翼入路显微手术治疗...
- 儿童非肿瘤性脑积水的外科治疗
- 老年患者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亚低温...
- 醒脑静注射治疗鞍区肿瘤术后下丘...
- 幕上肿瘤伴发癫痫的精确定位和手...
- 脑动静脉畸形的显微外科治疗
- 作者:王新军|发布时间:2009-03-05|浏览量:862次
我科从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68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39例,女29例,年龄8?54岁,平均30.7岁。
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中,颅内血肿21例(均经头颅CT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其中15例因出现脑疝症状而急诊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同时行畸形血管切除。癫痫11例,其中7例呈大发作,2例小发作,2例局限性性发作。神经功能障碍:一侧肢体瘫、感觉障碍16例,视野缺损11例,共济失调9例,脑积水6例,失语4例。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王新军
1.3 影像学检查 全部病例均经CT检查,发现颅内出血21例;49例术前进行了MRI和MRA检查,发现畸形血管团及粗大引流静脉19例, 35例术前作了DSA检查。血管造影发现畸形血管团直径〈2cm5例,(2~4cm)14例,(4~6cm)8例。直径大于4cm的血管团不论位于浅表或深部,多有2支以上供血动脉,并同时向深浅静脉引流。并根据畸形血管团的部位分为幕上55例和幕下13例。其中额叶29例,颞叶15例,顶叶9例,小脑半球15例。
1.5 手术方法 ①术前肌注鲁米那0.1,静滴地塞米松10mg~20mg, 术中应用硝普钠控制血压于80-90/40-50mmHg, 应用20%甘露醇降颅压以利显露。②手术切口应足够长,以保证能包括整个畸形血管范围。③根据引流静脉或供血动脉确定畸形血管团部位。④严格沿血管团表面与脑组织间的胶质带,用最细的吸引器头分离畸形血管团,认真电凝,切断一切出入畸形血管团的血管,对大于2mm的血管最好用银夹闭夹。⑤先切断供血动脉,后结扎引流静脉。⑥术后继续维持低血压24~48h,必要时采用亚低温治疗。⑦位于大脑深部,脑重要功能区的AVM应选择合适的脑皮层切口,尽量减少或避免功能区皮层损伤。⑧术前有癫痫发作者,应采用皮层电极、深部电极术中监测,争取达到既切除畸形血管团,又治愈癫痫目的。
2 结果
本组痊愈17例(62.9%),进步5例(18.5%),神经功能障碍加重3例(16.1%),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死亡率3.7%。畸形血管团全切19例(70.4%),次全切8例(29.6%)
3 讨论
颅内动静脉畸形手术目的,在于杜绝病变破裂出血的危险,减少或消除“脑盗血”现象,以改善脑部血供。常用的方法有:①AVM全切除术;②AVM的供血动脉结扎术;③人工栓塞术或可脱离的带球囊导管堵塞术等。
3.1 显微外科手术体会:切除脑AVM术前,明确脑AVM的部位、大小、引流静脉等。若畸形位于脑表面,切开硬脑膜即可明确病变部位、大小及供血引流情况,手术较容易。但多数病人畸形血管团位于皮层下,甚至有时局部脑皮层表面无任何异常。因对确定病灶部位常常困难,我们体会应根据MRA及DSA显示的引流静脉方向部位在脑表面寻找粗大迂曲的引流静脉,而后沿着引流静脉地走行,向脑深部探查找畸形血管团。有时也可以脑沟查找增粗的供血动脉来确定畸形位置。若上述两种方法都无法进行时,只要根据DSA、MRA显示的畸形部位,避开重要功能区,直接切开皮层,沿脑沟电凝切开,一旦达到畸形血管团后,应严格在放大镜或手术显微镜下操作,严格沿血管团边缘与正常脑组织之间,采用边电凝边分离,吸引器头直径及引力应大小适宜,电凝以使被凝血管变黄为度。电凝部位应偏于脑组织一侧,切勿用较大电流电凝大血管。对于往来于血管团与周围脑组织间的任何血管均一一电凝充分,而后切断对于直径大于1mm的较大动脉最好先用微型动脉瘤夹夹闭后再电凝,以防破裂出血,整个分离过程最好实现“无血操作”,并遵循先结扎供血动脉,后处理静脉的原则,沿畸形血管团四周由浅入深逐渐进行;当分离大部分完成后,由于供瘤动脉结扎,畸形血管团逐渐变软、变小,直到最后完全切除。对于大脑功能区或深部的动静脉畸形,如大脑半球内侧面、脑室内、侧裂内、胼胝体、中脑附近的AVM,由于部位深、显露困难,除增加手术照明外,正确选择入路尤为重要,如胼胝体AVM,可采用经大脑纵裂入路,若偏于一侧也可经对侧纵裂入路;切开大脑镰来暴露畸形血管,侧脑室体部的动静脉畸形可经顶部大脑纵裂切开胼胝体进入,丘脑及基底节区AVM可根据供血动脉不同分别采用枕下入路或经侧脑室入路。总之对深部AVM的切除应遵循距离最近、操作方便、不造成严重神经功能损害的原则。
本组27例中18有颅内出血,占66.7%。与Drake报道出血发生率为30%~70%相符,我们体会是出血与畸形的供血动脉数成正比,与引流静脉数成反比。Luessunhop等报道,Ⅰ、Ⅱ级病人脑AVM自然出血危险性高于外科手术治疗危险性,应选择手术治疗;Ⅲ、Ⅳ级脑AVM外科手术的危险性明显高于自然出血危险性,对手术应采用谨慎态度。我们认为只要术前对AVM的大小及血液供应了解清楚,术中控制血压,提高显微技术,即使是Ⅲ、Ⅳ级病人也能避免术中大出血。
幕上脑AVM发生率较高 本组多达85.2%,国外报道为72%。两者基本相当。浅表型手术容易,位于脑深部的手术困难,主要原因是深部显露困难,解剖结构复杂。一旦术中发生出血,止血很困难,但已经存在颅内血肿的AVM将血肿清除后,由于增加了显露空间手术相对容易。
3.2 手术并发症预防
3.2.1 预防正常灌注压突破的措施 对于多支供血动脉、高血流量、静脉迂曲明显、向内引流的患者,术后发生正常灌注压突破可能性大者要做到:①术中、术后应采用控制性低血压;②术中、术后加大皮质激素的用量及时间;③延长脱水降颅压时间;④术后采用冰帽物理降温;⑤术后加强监护措施,若出现意识障碍加重,及时头颅CT检查;⑥必要时采用冬眠疗法。
3.2.2 积极预防术后脑梗死或脑出血 Miyasska指出,静脉血栓形成是AVM切除术后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本组27例AVM切除术后有2例并发AVM周围梗塞,我们认为预防AVM切除术后脑梗死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避免长时间低血压,术中只有在分离畸形血管团时才降血压,血压应维持在70~90mmHg之间,不能过低,时间也不要超过4h,若手术时间过长,应中途将血压恢复在110~120 mmHg半小时左右,以免使本来已经处于缺血状态的周围脑组织缺血更加严重。②尽量减少或避免损伤AVM及其周围脑实质的引流静脉,以免加重周围脑组织的充血肿胀及告诉梗塞。③术中止血要确切,术后尽量减少止血药物地应用,术后应用尼莫地平等减少血管痉挛地发生。
本组一例位于额顶部的AVM术中发生正常灌注压突破,脑组织出现恶性水肿、膨出,虽然经扩大骨窗,切除额极,内外减压,勉强关颅,但造成大面积脑组织梗塞,永久性偏瘫。因此对供血动脉多、引流静脉少的患者,术中术后有引起灌注压突破可能时,应注意将血压控制在较低水平,术后也应根据病情适当控制血压。
TA的其他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