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施维群主任医师
-
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 挑战肝病难题 勇攀医学高峰
- 作者:施维群|发布时间:2012-06-28|浏览量:545次
挑战肝病难题 勇攀医学高峰
?访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病中心
浙江科技报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已占首位。乙肝病毒(HBV)感染在人群中非常普遍,全球约有3.5亿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令人关注的是,其中约3/4在亚洲。在我国,慢性乙肝患者约有3000~4000万,约15%乙肝患者会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我国的肝癌80%~90%有乙肝病毒感染的背景,每年因肝炎病死亡约30万人,我国每年因肝炎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0亿元,这是一组看似枯燥却令人震惊的真实数据。感染了乙肝病毒,给他们的学习、工作也带来巨大损失,已经形成一个急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如何从根本上治疗乙肝、肝硬化等肝病一直是医学专家关注的焦点。加大科技投入,以前瞻性的战略来全方位地推动乙肝治疗是关键。提高急重症肝炎的抢救成功率和晚期肝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也非常重要。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病科施维群
脂肪肝在肥胖人群、糖尿病与高脂血症人群、嗜酒人群中的高发病率以及近年呈现的低龄化、扩大化倾向,使脂肪肝和化学性肝脏损害的防治,成为社会性的自我保健课题。脂肪肝已成为现今生活方式、健康状态的“晴雨表”,有效预防与治疗脂肪肝,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自我保健方式。此外,随着医药市场的开放,医源性肝损害和药物性肝损害等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使肝病的研究与防治任务加重。
众所周知,中医中药在肝病研究与临床领域已经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在采访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省新华医院)肝病中心时,我们了解到,他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提高重症肝炎的抢救成功率、重度淤胆型肝炎的治疗、肝纤维化的治疗、护肝降酶、免疫调节,原发性肝癌的防治等,均有独特的疗效:有一位海宁的爆发性肝衰竭患者,入院时已进入肝昏迷,经过他们三天三夜的抢救,终于恢复清醒,2月后痊愈出院,至今非常健康;有位日本华侨患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因为病人担心血浆置换(注:人工肝的一种方法)传染其他疾病,胆红素升到747.5umol/L,他们采用抗病毒、支持对症,结合中药清热凉血,化湿解毒,内服与灌肠结合治疗,住院2月余,临床痊愈出院,半年后,患者再次回国体检,肝功能完全正常。创造了内科保守治疗的一个奇迹。还有一个孕妇,在妊娠中期慢性乙肝发作,由于患者坚持不愿终止妊娠,服用抗病毒药物又不合适,他们采取以中医药为主的方法控制住了病情的进展,并采取预防措施控制乙肝的母婴垂直传播,后来患者如愿生了一个健康的胖小子。这样的例子在他们那里举不胜举……。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省新华医院)肝病中心,成立于1991年,现有1个病区30张床位,下设院级肝病重点实验室,医院设有生化室、免疫室,与国家传染病重点实验室签订有技术协作合同。除常规肝病检测项目外,已开展肝纤维化血清检测项目、细胞因子检测、PCR荧光定量检测、DNA测序、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及免疫组化分析、脑干诱发电位检测等。5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课题20余项,完成并通过成果鉴定的10余项,在国际、国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加国际、国内各级学术会议60余人次。病床使用率常年保持在100%以上,年门诊量在10000人次以上。科室现有教授、主任医师3人,副高级职称人员2人,中级职称人员3人。2005年被列为“浙江省中医名科建设单位”、2007年被列为国家中管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02年9月起成功举办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纤维化基础与临床”学习班、中西结合抗肝纤维化专家论坛10次,也是浙江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内科肝病)硕士培养点。
医院肝病科扩建后拟定3年内扩大至2个病区50张床位,1个重症监护病房。开展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小肝癌介入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中医外治法;人体经络信息强化疗法治疗慢性乙肝;中药防治慢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肝性脑病等新技术项目;脂肪肝的个性化治疗;妊娠肝病的治疗;肝病康复心理治疗应用,药物性肝病的预防与控制等。该中心为加强对外临床交流与协作,建立网络远程会诊与临床会诊结合,聘请全国知名专家及国家中医肝病医疗中心专家网上会诊及定期坐诊指导,不定期组织大型义诊咨询活动。在全省建立了多个中医肝病临床和科研协作伙伴,开展多中心临床科研合作。并送医送药下乡,服务基层肝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