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柔肝止泻汤治疗功能性腹泻(肝郁脾虚型)的疗效观察
- 作者:牛学恩|发布时间:2013-04-06|浏览量:927次
牛学恩1,李振华2,张乾坤2,刘玲2,王新菲2,蔡芳2
1. 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科,河南 郑州 450002
2.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摘要:目的:研究自拟方柔肝止泻汤对功能性腹泻(肝郁脾虚型)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入选年龄18-65岁的功能性腹泻住院患者。治疗组给予自拟方柔肝止泻汤治疗,对照组给予痛泻药方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疗程结束后进行12周的随访。治疗前,做电子显微结肠镜和各项生化检查;治疗过程中,观测患者主要症状的变化;随访期,评价患者主要症状的恢复,观察有无复发。结果:观察两组功能性腹泻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方柔肝止泻汤能较好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腹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河南省中医院消化科牛学恩
关键词:柔肝止泻汤:肝郁脾虚;功能性腹泻;泄泻;疗效观察
随着人类对自身疾病谱变化的认识,功能性胃肠病日渐受到关注,其中作为功能性肠病典型代表的疾病--功能性腹泻(Functional Diarrhea,FD),尤其受到重视。功能性腹泻是指反复发作的大便稀溏为主要特征,排除器质性病变的肠功能紊乱性疾患,属于中医“泄泻”范畴,是消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因该疾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临床治疗效果,尤其是远期疗效,不尽如人意。自拟方柔肝止泻汤是针对功能性腹泻 “脾虚湿阻,肝郁下陷” 的基本病机,在反复研究和临床运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临床用于治疗功能性腹泻效果显著。本文将自拟方柔肝止泻汤临床治疗20例功能性腹泻的疗效观察,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肝胆脾胃科住院的功能性腹泻患者40例,临床诊断均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18-65(41.25±3.55)岁,病程0.5-20(2.70±0.35)a;对照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18-61(37.85±4.05)岁,病程0.8-19(2.30±0.15)a。两组临床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及治疗前的临床资料比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采用目前国际认同的2006年提出的功能性腹泻诊断标准(罗马Ⅲ诊断标准):至少75%的排便为不伴腹痛的松软(糊状)或水样便,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0.5a,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而制定。
1.4 病例选择标准
1.4.1病例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功能性腹泻诊断标准者;(2)符合泄泻中医诊断标准,且符合中医证候(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3)年龄18~65周岁;(4)受试者同意,并签署进入研究知情同意书者。
1.4.2 病例排除标准 (1)不符合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者;(2)有特殊原因的慢性腹泻,如甲亢、糖尿病等疾病所致;(3)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以及患有其他正在用药治疗影响试验药物观察的腹泻以外的疾病、精神病患者;(4)有明显兼夹症或合并症者;(5)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6)病情严重,难以对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确切评价者。
1.5 症状积分评定标准
症状轻重分级及记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原则》(试行)[1]而制定。症状轻、重分级见表1,其中无症状者记0分,轻、中、重级分别记1、2、3分。
表1 症状积分表
症状 | 轻(+) | 中(++) | 重(+++) |
大便泄泻 | 大便不成形3-4次/日 | 大便稀溏5-6次/日 | 大便如水样>6次/日 |
便溏不爽 | 偶有 | 时有 | 一直伴有 |
胸胁胀闷 | 偶尔发生胸胁胀闷,半小时内自行缓解 | 每天发生胸胁胀闷,2小时内自行缓解 | 呈持续性胸胁胀闷,需服药控制 |
脘腹胀满 | 食后有,半小时内自行缓解 | 食后有,2小时后自行缓解 | 整日脘腹胀满 |
食少纳呆 | 食欲较差,食量较少低于1/3 | 食欲不佳,食量减少1/3以上 | 终日不欲进食,食量减少1/2以上 |
嗳气 | 每日少于4次 | 每日4-10次 | 每日多于10次 |
肠鸣 | 偶有 | 时有 | 持续不已 |
抑郁或烦躁 | 偶有 | 易发生 | 经常发生 |
神疲懒言 | 精神不振,不喜多言不问不答 | 精神疲倦,嗜睡懒言多问多答 | 精神萎靡,偶语 |
(其中无症状者记0分,轻、中、重分别记1、2、3分)
1.6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柔肝止泻汤(乌梅30g、白芍30g、炒白术15g、茯苓20g、甘草6g、生麦芽15g);对照组患者给予痛泻要方(炒白术30g、炒白芍20g、陈皮15g、防风10g)。中药饮片由河南中医院院统一购置,每次煎煮7剂,采用YFY13/ 3A 型号的煎药机煎药,每次加水4000ml,密闭煎煮40min,取汁3000ml,在无菌条件下,密封,每袋200ml,每次1袋,每日2次,早晚口服。14d为一疗程。共观察1疗程。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原则》(试行)[1]而制定。临床痊愈:大便次数、量及性状恢复正常,伴随症状及体征消失;好转:大便次数每日2-3次,近似成形,或便溏而每日仅1次,伴随症状及体征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以上;有效:大便的次数和质有好转,伴随症状及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5%以上;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者。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2)
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 ||||||
组别 | n | 临床痊愈 | 好转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治疗组 | 20 | 9(45.0) | 7(35.0) | 1(5.0) | 3(15.0) | (85.0) |
对照组 | 20 | 4(20.0) | 5(25.0) | 5(25.0) | 6(30.0) | (70.0) |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
3 讨论
祖国医学无肠易激综合征之病名,根据功能性腹泻的主要临床表现,应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中医学认为该病位在肠,与肝、肾、肺、脾胃等脏腑有关,尤其与肝脾功能失调最为密切,肝郁脾虚型颇为多见。
脾主运化升清,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水谷精微上行下洒,其疏泄之权,在于肝木。“盖肝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寒土湿,生机郁陷,生长发育之机不遂,则肝木郁陷而化风。肝木下陷,郁极而发,为湿土所限,不能上达,势必下行,行则水谷摧注而快行,可见痛泻之状。其发之过激,上冲诸脏,则生疼痛。”[2]肝郁与脾虚互为因果,终成肝脾下陷之势,为功能性腹泻产生的病理机制和根本原因。而自拟方柔肝止泻汤正是以此为理论依据,并经过临床实践验证后形成的治疗泄泻的效方。全方用乌梅、白芍柔肝木,兼用生麦芽升发肝木;用炒白术、茯苓、甘草祛湿气而兼温运中焦,柔敛之中而有运达,共凑有敛肠止泻而不敛其滞,疏肝止痛而不伤其气之功。临证用于功能性腹泻的治疗,尤其是用于肝郁脾虚型的泄泻,较之疏肝破气兼用健脾止泻之法,效果亦明显。
总之,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腹泻方面,有着西医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从事多年脾胃病治疗的实践中,针对本病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并总结黄元御学术经验,治疗本病形成自拟方柔肝止泻汤,临床验证效果显著,值得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64;141;143.
[2]黄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103.
作者简介:
牛学恩(1962-),男(汉族),河南郑州人,河南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临床及实验研究。
通讯作者:
李振华(1985-),男(汉族),河南太康人,河南中医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脾胃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