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伸教授:重视环境因素对糖尿病发病率及并发症的影响
- 作者:曲伸|发布时间:2013-03-14|浏览量:724次
【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疾病谱从急性传染病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转变,我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发病率为9.7%。环境因素和多种遗传因素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曲伸教授就糖尿病患者的自我保健、环境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等问题进行采访。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曲伸
丁香园:曲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丁香园的采访。我们注意到,之前有一项针对4000名生活在洛杉矶的黑人妇女的研究表明,那些住在汽车尾气严重污染地区的妇女们患上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几率更高,尤其是对那些生活方式健康、不吸烟以及经常锻炼的人更为明显。而最近的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报告并不乐观。那么,在我国,目前是否有研究数据表明空气污染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情况显著影响?
曲伸教授:目前我国正在逐步重视环境污染对人们健康产生的影响。在这方面国外已经有相当多的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探讨环境污染和疾病发生的关系。国内尚缺乏这种大型的、更有说服力的研究。但毫无疑问的是,环境污染肯定会影响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的发生,其中环境污染同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等的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在08年举办奥运会,2010年举办世博会时比较重视空气污染的问题,并且通过一些措施提高了空气的质量,但是近几年的空气越来越差,到了今年已经引起了全民的关注。德国一项研究显示,空气微粒指数升高一倍,糖尿病的发病率随之增高。丹麦的研究者通过随访5万人20多年得出一个结论:空气污染越严重(尤其是交通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因心血管原因死亡的糖尿病病人也越多。由此说明,空气污染不仅对糖尿病的发生有影响,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
丁香园:那么空气污染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曲伸教授: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自2010年起,天气预报开始出现“霾”的预告,开始关注空气微粒指数的大小。从去年起,天气预报不仅播报PM10的空气微粒,还播报了PM2.5的微粒情况。实际上PM2.5的空气微粒对人们的健康影响更大,这是因为大的空气微粒无法通过机体的防御系统(比如毛孔、鼻腔和口腔等),小微粒却能畅通无阻地进入呼吸道,其中96%的小微粒都会沉积在肺泡的实质中。空气污染对儿童和老人的影响最大,因为他们的呼吸系统发育不全或退化,防御能力差,更容易得呼吸系统疾病。有害物质通过肺泡进入血液,如若不能清除则会随着血液到各个器官,引起各种各样的慢性疾病。
丁香园:微博曾经流行一个段子:“水污染我们可以喝纯净水,蔬菜污染我们吃有机蔬菜,但是空气污染怎么办?”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家对空气污染的无奈,也反映出空气对人们健康的重要性,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应该如何解答患者提出的这类问题?
曲伸教授:虽然说水污染可以喝纯净水,蔬菜污染吃有机蔬菜,可是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空气一旦污染大家都没法逃避。蔬菜生长在空气中,空气污染会改变蔬菜中一些成分的含量和种类,吃有机蔬菜并不能避免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
丁香园:那么空气污染有什么防治的方法吗?
曲伸教授:我们一直在呼吁全民动员、政府重视。宣教十分重要,因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值得提倡。控制住空气污染可以使许多人不生病,使生病的那部分人病情稳定,提高全民的健康程度、降低国家的医疗和经济负担,何乐而不为?
丁香园: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环境因素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刚才您谈到了空气污染。现在我们来谈谈季节因素。近些年,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冬季寒冷,为了保持身体的热量,进食会相对增多。而糖尿病患者由于其特殊的病理情况,冬季往往是糖尿病病情加重和发生并发症较多的季节。作为临床医生,在冬季需要向糖尿病患者特别强调哪些方面的护理?
曲伸教授:冬季糖尿病病人的病情容易反复,更易患感冒和感染等各种并发症。我在一篇叫《冬季糖尿病病人的保健》的文章中曾提到要根据运动量调整饮食。运动少了,饮食也要相对减少。在饭局上要注意健康饮水,少吃影响血糖、含盐量高的食物,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在运动方面,更应该注意合理,适时运动,天气变化剧烈的时候,空气污染严重的时候就多进行一些室内活动,空气好,天气好的时候就多增加些室外活动,尤其要多晒太阳,我们现在见紫外线的机会都少了,缺钙,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增加了。
丁香园:在调整饮食时,如何处理血糖的波动?
曲伸教授:血糖的波动可以影响眼底、血管等器官,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所以要根据运动量来调整饮食,尽量避免血糖波动。另外冬季需要调整运动策略,阴霾天气不要出门运动,待天气好转方可出门运动。或者出门时佩戴碳素口罩或夸张些讲可以戴防毒面具,这种口罩或多或少可以减少PM2.5的空气微粒进入呼吸道。
丁香园:冬季糖尿病患者在用药方面需要做些调整吗?
曲伸教授:冬季活动量少或肺部感染可以让血糖上升,药量要适当的提高。若患者体重增加,要尽量选用那些不影响体重的药物。目前公认的能够有效减轻体重、控制代谢的糖尿病药物是双胍类药物,如果没有使用禁忌症,一般首选双胍类药物来控制糖尿病。
丁香园:在使用双胍类药物时有没有要注意的地方?
曲伸教授:选用双胍类药物来控制糖尿病时要注意以下事项:1、体重指数小于19的病人不选用,因为双胍类药物有使体重下降的作用,而过度消瘦会影响患者的健康甚至寿命。2、慢性肺阻塞疾病、心衰患者存在缺氧等情况时不选用。3、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不宜使用。有一个误区,认为双胍类药物会影响肾功能。这里需要澄清一下:与双胍类药物相比,更影响肾功能的是糖尿病本身血糖控制不佳和血糖的波动。这种肾病叫糖尿病肾病,通过控制血糖可以有效减少这种并发症的发生。
丁香园:近几年您在DPP4抑制剂对肝脂肪沉积的作用及研究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我们知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脂肪组织和(或)肝脏脂质代谢紊乱在肝脏的表现形式,并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MS)的组成成分之一,从临床角度来看,NAFLD的主要危害在于其继发的糖脂代谢异常及肝功能损害,因此,如何早期诊断NAFLD、采取什么措施逆转代谢异常是临床所要解决的问题。 请问目前有哪些措施可以尽可能早期地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有效的治疗方案有哪些?
曲伸教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酒精、药物、病毒感染等因素所致的,与脂代谢紊乱、糖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的一种肝损伤。 如果不重视,不预防,不治疗, 50%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人会发展为糖尿病。现在这种肝病的发病机制并未明确,但是大家一致认同的观点是这种疾病和高胰岛素血症有关。预防非酒精性肝病首先要注意控制饮食,不要给肝脏增加负担。其次要适度运动。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是预防和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最有效的方法。
丁香园:DPP-4抑制剂在NAFLD的哪个阶段可用?主要作用机制是什么?
曲伸教授:DPP-4抑制剂是一种治疗糖尿病的新药,目前只被批准用于治疗糖尿病,尚未批准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临床上只能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和伴有糖尿病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人。糖尿病发病主要是由β细胞功能下降引起,也可能是由于肠道中一些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的激素,如肠促胰素(GLP-1)的分泌障碍引起的。DPP-4可以很快降解GLP-1并使其失活,DPP-4抑制剂就是通过抑制DPP-4促进GLP-1的活性和增加其作用时间来达到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的目的。
丁香园:最后,还想请教您一个丁香园网友比较关注的问题。当下各种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有增多趋势,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所以早期发现和治疗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在社区层次进行有效的早期筛查和预防?
曲伸教授:“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我们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这样不仅减轻了医生、病人的负担,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我们每年都会进行大规模的宣教活动,媒体也担负着宣教的重任。对于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预防我有以下几点观点:1、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吃的健康,动的合理,睡的踏实,心情愉快。吃很重要,我们要吃那些原汁原味的,看得见的、加工简单的食品,靠吃保健品、补药来防病的概念是不正确的。2、热爱运动:无论老人、儿童,都要花一定的时间运动。3、媒体正确的宣教:媒体要向百姓宣传正确的预防保健知识。
丁香园:再次感谢您接受丁香园的专访!祝您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