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白塞病在发病头5年内的临床特...
- 必须强调风湿病规范化治疗和完全...
- 转载:传统医学的传统突破
- 2013年全国风湿病高级研修班...
- 中华中医医学会第十七届风湿病学...
- 类风湿患者为什么会对中医情有独...
- 转载:神奇的安慰剂
- 转载:治疗慢性疾病应当重视成本...
- 转载:不需治疗的“未病”
- 缓解病情抗风湿药治疗风湿性关节...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办《全国风湿...
- 刘湘源当选全国医师定期考核风湿...
- 第三届全国风湿病(疑难重症病诊...
- 腰椎间盘突出的预防与日常保健
- 辉瑞旗下镇痛药物西乐葆专利期限...
- 超越“比较药效学”的“比较疗效...
- 转摘:患者幸福,医生就幸福
- 糖皮质激素继发骨质疏松
- 应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增加痛风再...
- 2012风湿病学研究进展
- 2013年3月8日将在福州召开...
- 类风湿关节炎的规范治疗
- 转载:Lancet述评:激酶抑...
- 转载:疾病,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 转载:疾病,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 转载:尊重疾病,和疾病交朋友
- 转载:尊重疾病,和疾病交朋友
- 2012 ACR 关于手部、髋...
- 全国《常见风湿病中西医诊治研进...
- 全国《常见风湿病中西医诊治研进...
- 2012年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
- 2012年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
- 关于举办全国“风湿病辨病辨证论...
- 关于举办全国“风湿病辨病辨证论...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举办...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举办...
- 山西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
- 山西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
- 风湿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
- 风湿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中国医师协会2012风湿免疫科...
- 中国医师协会2012风湿免疫科...
- 第二届“感恩行动”关注风湿疾病...
- 第二届“感恩行动”关注风湿疾病...
- 第四届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论坛通知
- 第四届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论坛通知
- APLAR中国行-类风湿关节炎...
- APLAR中国行-类风湿关节炎...
-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风湿病学...
-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风湿病学...
- NSAIDS及抗凝药物不会增加...
- NSAIDS及抗凝药物不会增加...
- 类风湿关节炎的异质性(沙茹茵)
- 类风湿关节炎的异质性(沙茹茵)
- 为什么别人“治愈”了,我却不能...
- 为什么别人“治愈”了,我却不能...
- 2011年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
- 2011年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
- 肿瘤治疗什么时候才收手?( 作...
- 肿瘤治疗什么时候才收手?( 作...
- 关于感冒的那些事儿 (作者ch...
- 关于感冒的那些事儿 (作者ch...
- 罗红霉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效(...
- 罗红霉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效(...
- 全国风湿病新进展研修班通知
- 全国风湿病新进展研修班通知
- 山西省第九届风湿病学术年会通知
- 山西省第九届风湿病学术年会通知
- 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抗生素联合治...
- 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抗生素联合治...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如何正确治疗(...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如何正确治疗(...
- 类风湿患者为什么要补钙?(莎如...
- 类风湿患者为什么要补钙?(莎如...
- 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与社会连心...
- 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与社会连心...
- 美国风湿科临床见闻 (冯学兵)
- 美国风湿科临床见闻 (冯学兵)
- 体质食养,健康长寿的头等大事(...
- 体质食养,健康长寿的头等大事(...
- 山西省风湿科医师协会常委简介
- 2100“感恩行动”关爱风湿疾...
- 2100“感恩行动”关爱风湿疾...
- 第一届CSTAR论坛日程
- 第一届CSTAR论坛日程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举办红斑狼疮、...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举办红斑狼疮、...
- 治疗慢性疾病应当重视成本-效益...
- 治疗慢性疾病应当重视成本-效益...
- 以药物经济学原理审视慢性疾病的...
- 以药物经济学原理审视慢性疾病的...
- 第16届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
- 第16届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
- 山西省第九届风湿病学术年会病例...
- 山西省第九届风湿病学术年会病例...
- 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201...
- 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201...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什么要进行功...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什么要进行功...
- 激素??天使,还是魔鬼?(转载...
- 激素??天使,还是魔鬼?(转载...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康复操指南(转...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康复操指南(转...
- 我国著名风湿病专家唐福林教授来...
- 我国著名风湿病专家唐福林教授来...
- 山西省风湿科医师协会常委简介
- 作者:秦雄伟|发布时间:2011-08-13|浏览量:1880次
李小峰 男 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山大二院风湿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常委,山西医学会风湿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委。主编、参编8部教材的编写,包括七年制《内科学》等,共计40余万字。负责和参与国家省部及院级科研课题20余项,已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一承担人),二等奖5项(二项主持,二项第二),太原市科技进步奖1项(第二),目前承担10余项国家、省、院级课题,主持5项,有科研经费80万余元。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在中华系列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3项为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中医科秦雄伟
第一发明人。已带硕士生30余名,博士生8名
刘秀梅 女 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山西医学会风湿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风湿病杂志编委,中华中西医杂志常务编委。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风湿专业10年,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两个主要研究方向:1结缔组织病骨代谢的研究。2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承担中华风湿病学会及山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各一项,发表论文20余篇,2006年获山西省学位委员会颁发的硕士学位优秀论文指导教师奖。
董海原 男 1964年6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山西省盂县人,主任医师,公共卫生管理硕士(MPH)学位。《山西医药杂志》社长兼总编,先后创办《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中国药物与临床》、《校园心理》(学术版和电子出版物)杂志。现兼任《实用医技杂志》、《健康向导》总编。2008年荣获我国出版领域最高奖??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其主持的《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中国药物与临床》、《山西医药杂志》均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7年《中华风湿病学杂志》被评为全国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为山西省科技期刊届唯一获此殊荣的科技期刊。2008年《中华风湿病学杂志》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所领导杂志社多年被评为山西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2007年度杂志社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张莉芸 女 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全国青年委员,山西医学会风湿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山西省老年医师协会常委,山西医学会骨矿盐和骨质疏松委员会委员。2009年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推荐、亚太地区抗风湿联盟资助,准备赴美国UCLA工作1年。主编、参编8部教材的编写,参与撰写《临床医学双语教材-内科学儿科学分册》等多部教材编写,共计20余万字。多次组织参与全省风湿病学年会,并主讲授课。负责和参与省、部及院级科研课题16项,已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二承担人),二等奖4项(其中一项为主持人,一项第二),太原市科技进步奖1项(主持人),目前承担10余项省、院级课题,主持3项,有科研经费15万余元。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在中华系列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带研究生13名,毕业3名。
陈竹 女 1970年生,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山西省风湿病学会常委,是北京军区“十五”卫生工作标兵,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先进个人5次。在各级杂志发表20余篇文章。主研课题《羟基喜树碱等几种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研究》经山西省科技厅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有望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科室立项课题2项。参与的课题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参与发明专利1项。2005年学成回院创立了风湿免疫科,在她的带领下科室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济收入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2008年达到了1200万元。连续3年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是北京军区风湿免疫专科中心,建立的专科实验室是北京军区自身抗体检测中心。
史玉亮 男 55岁,1976年毕业于山西医学院,大学本科。现任太原市中心医院血液风湿科主任,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山西省血液学会常委,山西省抗癌协会委员,山西省肿瘤学会委员,山西省风湿学会常委。2003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抗“非典”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从事医学临床工作33年,主要从事血液疾病和风湿疾病的临床诊治。对各类急慢性白血病,难治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淋巴瘤,PNH,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能进行正确的诊断及有效治疗,近30年来在国家级及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尤其是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抗体(PAIgG)的研究曾获得省科研进步三等奖。《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改变的临床意义》市科委已立项。《体液免疫功能在皮肌炎患者中的改变》正在申请中。
孟力平 女 51岁,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山西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山西省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肿瘤协会委员,大同市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风湿科主任。1999年于山大二院及北京协和医院进修,系统学习风湿病诊治技术;2001年为大同五医院创立了风湿科及大同市免疫检验中心,开设床位20张。
孟力平从事内科临床工作26年,医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救治了很多风湿病及疑难病患者,带动了大同地区风湿专业的发展。其学术造诣深厚,先后在省级及国家级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4篇,获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连年被评为院市先进个人及优秀党员,2007年被大同市评为优秀专业人才。大同五医院风湿科被评为大同市重点学科,在大同地区享有盛誉。
秦雄伟 男 出生年月:1954年10月;党员,本科学历,主任医师。现任长治市风湿病学会理事长,长治市华威风湿骨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山西省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健康教育协会巡讲专家,长治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门诊部主任。
2004年开始从事风湿病学专业,曾在北大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山大二院风湿免疫科进修学习,2005年在全省第一家成立市级风湿病学会,2007年荣获市科协“长治市第一届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学会干部”,市卫生局“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先进个人”、“全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表彰。2008年荣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山西省人事厅、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山西省科技奉献奖先进个人二等奖”。2008年长治市风湿病学会被市科协命名为“二星级学会”,受到表彰。曾经编写专著2部,,承担省、市级科研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李静玲 女 45岁,主任医师,硕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1986年分配到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至今。参加工作20多年以来,一直从事临床工作,熟练处理内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危重疑难病人的抢救治疗。
1993年在北京301医院消化科进修1年,1997年被选拔为晋中市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同年在晋中师范专科学校英语系脱产学习1年,使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提高。2001年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风湿免疫科进修,对风湿免疫疾病的认识得到了提高,诊断治疗更加规范。2001年担任科主任,2003年在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风湿科及风湿免疫实验室,开展了多种自身抗体如RAs、ENAs及HLA?27的检测,平均年诊疗人次4000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开展科研教学工作,从2002年至今连续6年为山西医科大学临床二系带教,5年中发表专业论文4篇,其中1篇发表于《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霍毓平 女 40岁,生于1968年7月,山西省阳城县人,医学硕士。1983-1986年,就读于阳城一中。1986-1991年,就读于山西中医学院。91年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山西省晋城市人民医院工作。1998-2001年就读于白求恩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1年7月-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院风湿免疫科进修学习。2008年10月-2009年4月于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进修学习。自2001年从事风湿免疫科临床工作以来,积极致力于风湿科常见病,如类风湿关节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并率先在本地市开展了AKA,APF,ANA,HLA-B27 ,抗ENA等相关实验室检查,大大提高了常见风湿病的早期诊断,极大地提高了相关疾病的确诊率,减少了长期以来风湿免疫病的误诊误治率。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极与上级医院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定期请上级医院的教授到本院坐诊,既方便了本地患者的就诊,同时又通过医学会的形式,请相关的教授讲学,及时向下级医院普及风湿免疫病的医学知识。通过近些年的努力,已经在当地形成了风湿免疫科的特色科室,大大地方便了患者。但与周围科室相比,我们起步晚,与上级医院相比,我们差距还很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力作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王进 男 45岁,主任医师,中共党员,系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长期任中西医科主任,坚持临床一线工作,带领全科人员,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创造性提出了“阴阳状态变量、层次转化辨证”的辨证施治理论,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总结出了老年病和慢性病的主要病机在于“本虚标实、肾虚血瘀”,制定了以固本治标、补肾活血为大法的一整套中医理法方药,广泛用于“风湿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胃肠病、肾病”等老年病、慢性病等各种疑难杂症。
2004年在北大人民医院进修风湿专业,之后在医院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病专科,应用循证医学,规范化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等风湿免疫病,吸引了广大病人,填补了医院的空白。研制“免疫1-9号”中药,配合针灸,理疗,膏方,耳穴,贴脊、穴位贴敷法防治风湿免疫病,突出了中西医结合特色,提高了疗效。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