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汗症
- 作者:王守忠|发布时间:2010-05-22|浏览量:539次
多汗症
一、定义:
多汗症(hyperhidrosis)是指正常生活环境和条件下患者局部或全身皮肤异常多汗,系小汗腺分泌汗液过多所致。
二、多汗症病因及发病机制:
多汗症主要由精神因素、偏瘫或脑震荡等引起的自主神经损伤或功能紊乱以及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引起,有时可为某些疾病的伴随症状。临沂市人民医院皮肤科王守忠
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各种因素导致交感神经系冲动增加、乙酰胆碱分泌增多有关,后者增强了小汗腺的兴奋性而产生多汗;某些患者可能与小汗腺的神经紧张性增加,导致对正常强度的刺激产生的出汗反应增强有关。
三、多汗症临床表现:可分为局限型多汗和泛发型多汗
1、局限型多汗症:
可有家族史,男女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区别。好发于掌跖、腋下、腹股沟、会阴部,其次为前额、鼻尖和胸部,其中以掌跖多汗最为常见。患者常伴有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如手足皮肤湿冷、青紫或苍白、易患冻疮等;足部多汗者常伴足臭,并易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腋窝部和阴部多汗时可同时伴有臭汗症。一般持续数年后可自然减轻。
2、泛发型多汗:
主要由其他系统疾病引起,如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皮质、基底神经节、脊髓或周围等损害,表现为全身广泛性出汗。
四、多汗症治疗
原则:应避免精神紧张及情绪激动;保持皮肤清洁,足部多汗者应勤换袜子、穿透气及吸水性好的鞋;有其他疾病引起者应进行相应治疗。
1、外用药物治疗:
可外用收敛剂,如5%明矾溶液、5%鞣酸溶液、2%~4%的甲醛溶液等,腋部多汗者可外用20%氯化铝乙醇溶液。
2、内用药物治疗:
镇静药如:溴剂、氯丙嗪、谷维素等对情绪性多汗症常有效;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普鲁本辛等内服有暂时效果,但剂量过大时可引起明显口干、皮肤潮红、心悸等不良反应。
3、物理治疗:
离子透入疗法对某些手足多汗症患者有效。